那段爸媽歇斯底里咆哮的日子:可怕的不是精神病,而是大人不願承認自己生病了

2017-09-14 10:50

? 人氣

爸媽總是無預警地暴怒大吼、歇斯底里,孩子晚點回家就被狂罵2小時,夜裡不讓孩子睡覺、白天還不斷打手機到學校,甚至揚言「如果你不乖,我們一起死」──如果你曾有這樣一個童年,你可曾想過,或許是爸媽生病了?

在兒童福利聯盟介入的「高風險家庭」裡,就有許多這樣的故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小楷媽媽時常傳割腕照片給孩子看,怒控「都是因為你們不乖,我才變這樣」;阿成媽媽患憂鬱症已15年,每當喝酒便抓著孩子訴苦、大哭、自殘;豪豪爸爸患有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只要發病產生幻覺就懷疑阿嬤要偷他錢,動不動對阿嬤大吼、說要打阿嬤……這些孩子想當然爾,過得非常不快樂。

所謂「高風險家庭」,係指家庭狀況有害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但還未形成家暴、虐待的階段,家長患有精神疾病即是其中一種。

雖然這些家長還沒對孩子進行肢體暴力,但若整個成長過程都待在一個時不時爭吵怒罵、大哭自殘的高壓環境,勢必讓孩子過得相當沮喪,嚴重者可能跟著患上精神疾病、仿效大人以自殘方式宣洩情緒,因此,若知道有這樣的家庭,政府勢必該介入協助輔導家長就醫或心理諮商,以控制病情。

當人患上精神疾病,受苦的絕對不只他自己,而是連孩子、伴侶、甚至雙親一同拖下水。然而,要說服家長去「有病就要看醫生」並不是件簡單事,要家長持之以恆地看醫生、乖乖吃藥更是困難,對於精神疾病,太多人自認「我很好,我沒事」。

患上精神疾病並不可怕更不可恥,可怕的是我們對精神疾病一無所知、甚至拒絕承認。綜合訪問3個精障與自殺議題家庭並結合兒福聯盟提出的倡議,以下針對此類高風險家庭提出5點意見,供政府未來進行心理健康政策參考:

1. 宣導「精神疾病不可恥」,別讓有病的人再堅持自己沒病

過去台灣人對「精神疾病」總是難以啟齒,而曾服務過豪豪家庭的陳社工便分享,豪豪爸爸至少還知道要看醫生,已經很好了,很多家庭會堅持家人只是「卡到陰」,帶去廟裡灑符水。

另一名患上思覺失調症的家長,綺綺媽媽即是一例。即便思覺失調症吃藥就能控制,綺綺跟爸爸也覺得媽媽該配合吃藥、注院,外公卻從不承認媽媽生病了,還把到府注射的醫師趕回去:「沒有病,為什麼要看醫生?」

或許是因為精神疾病在台灣背負的污名,病患總被視為「不正常」、不敢承認,然而在高壓現代社會,心理生病其實是件很正常的事,身體病了要去看醫生、心理病了當然也要,因此處理精神疾病的第一步,仍是我們必須大方坦然地承認這就是一種病,這部份有賴教育從基礎紮根、改變國人觀念。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