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學會「如何做人」比學會知識還要重要,那學校為什麼都沒教呢?有一位「非典型老師」吳緯中,就因為他在高中以前的求學經歷飽受挫折,使他更能同理與包容各種學生。他認為有許多事情無比重要,卻長期淹沒在成績與升學教育裡,因此他要教會學生,這些比讀書更重要的事情。這次,他遇到了完美主義、卻陷入困境的學生。
「經過了這一切,妳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能』。」我對學生柔聲說著。
一天和同事聊到學生們的近況時,她一段妙絕的話,讓我思忖很久:「從前的年代大家都苦,但從來也沒聽過玻璃心的孩子,也許當時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心竟然『會受傷』,竟然有權利受傷;現在的孩子受家長呵護備至,卻反而動不動就喊受傷、心碎。我覺得啊,現在的孩子沒有公主命,就不該有公主病!」
孩子們這樣的趨勢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了:自我意識過剩、自我感覺良好,看了太多迪士尼與好萊塢電影所養成的極端樂觀——「只要夢想得到,就做得到」的自大心理。他們不太能接受自己失敗,面對困境時缺乏經驗,常感到無所適從。總有一天,他們將從被保護的世界,走進「殘酷冷漠」,也許是學校、實習或職場的真實世界。
在這個現實世界中,鳥事總是多於好事,不開心的事遠比開心的多,不公平的事會持續發生,滿滿希望將會幻滅成失望,甚而絕望。此時,我們該如何為自己的心靈建立篩選器,不讓這個世界的黑暗將我們吞滅?從這幾年陪伴學生的經驗裡,我發現孩子們在面對困境、失敗時,若能擁有這4種思維,結果會很不同:
1. 戒掉以完美為目標
因為不容許自己犯錯,許多孩子都抱持著必須完美的心態苦撐。我總會提醒他們,完美並不存在,我們若已經完美,也不需再學習了。我告訴孩子們:別將完美當目標,而該把學習當目標。
期末,一個學生出現在我面前,苦悶的愁容。隨口問了最近的狀況,她三句不到,眼淚就開始奔流。她說,愈來愈害怕與人合作的場合,因為不懂得拒絕。她常自願當組長,承擔了同學們不願意做的事,令她常整夜趕報告,半夜在房間裡默默崩潰,休學的念頭揮舞不斷;自己的主動竟成了懲罰,而熱心也成了噩夢。
我靜靜地坐著,不停遞給她面紙。我用接近氣音地柔聲詢問:「那,從這麼多痛苦、流淚、崩潰的過程中,妳有沒有學到些什麼呢?妳覺得這一個學期對妳而言值得嗎?」
她終於說話了:「雖然累,但是值得,因為真的學到了非常多!」她愈說愈起勁,臉上慢慢綻開了笑容。剛入學那種懷抱希望的眸子,又重新在她臉上出現。等到她說完了,我又丟一個問題給她,說我發現她其實還學到了一個很珍貴、很珍貴的事。她不明白,直問我是什麼。我帶著淺笑告訴她:「經過了這一切,妳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