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想來回答一個讀友的提問,這提問是「關於失敗這件事」。
這位讀友的提問是這樣的,他說:
如何從失敗中站起(比方說創業失敗、戀愛失敗或是工作失敗)比較像非自願性的失敗。
因為一般來說,台灣創業失敗負作用很大-妻離子散只是基本款,人親冷暖很深刻;戀情失敗就看人,有人就下一個,有人為情所困;工作失敗,輕一點當然道歉賠款,重一點可能離職上法院之類的。
我這樣看下來,他的問題應該是想說,人生遭遇失敗是很可怕的,什麼都可能會沒了,那這該怎麼辦呢?
遭遇嚴重失敗後要怎麼站起來,這涉及兩個面向。一個是當事人的心理強健度,另一個則是當事人的「怎麼看待未知」。心理強健度,我一下沒甚麼好答案。但怎麼看待未知這部分,我倒有些話想講講。
我想要先問聽眾一個問題:人為何會失敗?
遭逢意外固然會失敗,但另一個更大宗的失敗來源,在於其人生策略引來的必然性悲劇。
怎麼說呢?是這樣子的,我的觀察是,我們之中啊有一類人,他們傾向把人生的重點都放在「預估」,並因此產生了一種賭馬+梭哈的人生策略。
為何叫做賭馬的策略呢?因為這就像賭徒一樣。賭徒無論是自己做研究也好、問明牌也好,總之他們一心想搞清楚哪隻馬跑得快。然後賭徒就把所有的身家全壓,也就是梭哈地買了這隻馬的彩票。接下來沒事做了,只能等著開獎。
要嘛,就是你賭贏了,你大成功
要嘛,就是你賭輸了,遭遇大失敗。
拿職涯而言,很多人會問我:Joe你覺得我該去AI產業還是大數據產業?十年之後哪個更有前景?我說我不知道,他就去問別人。有人跟他說AI有前景,於是他就跳進去,然後等待產業上升的那一天。
但人生不是賭馬。因為,不管是職涯、是戀愛、是創業。沒有人能夠預先判斷將來的走勢。而且當你誤以為自己能判斷時,你就又會輕忽了行進過程的各種風險。很容易就會一點小失誤,造成連環的敗局。而且當這等開牌的習慣養成後,你就會輕忽了過程能做的部分。
於是有人,明明選了科系不喜歡,還悶著頭走到畢業。明明選了工作不喜歡,非要等到好多年後卡住了才動。明明發現職涯趨勢向下了,也非要等到產業崩盤了,才覺得自己好像該緊張一下。明明路越走越窄了,還不敢轉進與退場。總覺得路選了,好像就不能改;馬票買了,就得等最後的結果。
這其實是我們被學校制度制約的一個習慣。大部分我們都在學校待了好長的時間,長到我們以為那裡頭的規則是日常。在學校,老師都會告訴你接下來每一個狀況。你該做甚麼,你該怎麼準備考試,你該買甚麼參考書、把重點放在哪裡。你功課好,國中就會有人建議你去念理組,你功課不好,也早早就會有一條路幫你選好。就算你不習慣,你不舒服,你也不覺得自己還能走別的路,只能忍耐到最後畢業,也就是開牌的那一天。於是學校的過度照顧,害得很多人從小就有一種「如果我不能一開始選好,我就完蛋了」的錯覺。而且還深深地覺得,一旦自己選了,就不能改了。就像考試,答案交出去,就只能得等考卷發回來;在這中途,你好似完全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