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婚姻中的心路歷程,有問題的是夫妻對應,公婆只是所有共同責任中的一環。那是一種跟丈夫之間有言或無言的協議,基於情感、也基於現實的平衡。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從介紹男友認識爸媽的那一天開始,就自動免除男友對自己爸媽應盡的責任。每次吃完爸媽招待的飯,「不用收,我媽會罵我怎麼讓男人收碗。」婚後,偶爾回娘家一趟,屁股都還沒坐熱,就說:「爸、媽!他還要加班,我們先回去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老公在娘家那種把無聊寫在臉上,不熱衷也不應酬的臉,看了有夠討厭。敦促他跟爸媽多聊聊也沒用,引用某位姐妹的名言:「要叫老公跟爸媽聊天,就像要狗跳芭蕾舞一樣。」
為了結束置身這種情境的尷尬,女人只好在憤怒淹到嘴巴之前,自己站起說:「回家吧!」
久而久之,丈夫對於娘家人事物就愈來愈置身事外,根本就覺得沒事,而不是老婆替他免除了什麼事。等到他自己的父母有事需要徵召時,他理所當然的希望老婆分擔,當老婆議論「不公平」時,他們不是假裝不懂,而是真的不懂!許多還大言不慚的說:「妳怎麼這麼見外?妳爸媽有事的話我一定會幫忙啊!」連娘家沙發是什麼顏色都說不出來,能弄清楚丈母娘吃什麼藥才稀奇。
中年女性談起這糾結,懊悔過去幾十年的方便行事,如今已經無法跟丈夫釐清因果,「若是有機會重來一次,從一開始就應該挺住,不管老公臉多垮,都不要心慌,一定要他知道,跟娘家父母的關係不能連基本都沒有……」大家義憤填膺的說著。道理說來明白,但以我自己而言,想到老公在娘家時百無聊賴的樣子,就算讓我重來一百次,我還是寧可騙我媽說:「老公要加班,我們先回家了。」
那麼,輪到女人坐在婆家時,是什麼情況呢?一開始誰都會努力跟公婆認真的聊、熱絡的聊、討好的聊。聊著聊著,卻發現老公躺在一旁「涼勢涼勢」,不幫腔也沒一點感恩狀,徹底的視為「理所當然」,此時女人對照老公在娘家的表現,不禁從腹底升上一股憤怒,深深覺得對不起娘家父母。或公婆沒有意願把媳婦視為一個需要重新認識的人,只是一廂情願的用傳統標準檢視媳婦,於是女人漸漸對公婆關起心門,開始默默計算著夫妻之間的付出與回饋。
一旦有了這種心情,夫妻在照顧父母的任務上就很難合作了。
婚姻已到中途,無法期待老公徹悟人性,家務纏身,辛苦卻感覺不到回報的女性該如何自處?
失去了價值與方向感,尋覓新的意義之前,我們不得不回到根源思考:「為什麼我會陷入這種處境?」
害怕讓人「失望」嗎?最初丈夫希望我這樣做,而我不想讓他不高興,不假思索也沒釐清義務就做了,做著做著便成為習慣。到了中年,感知時間有限,心力微薄,才開始在意「這樣過日子值不值得」、「其他事物是不是更需要我」,想陪伴自己年邁的父母,想在職場上最後衝刺,想把握小孩還願意跟自己相處的時機……不想讓丈夫失望的初衷,已經無法擺平內心多重需要的衝突,現在的我,需要為自己負責,對任務的輕重緩急重新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