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字代表「女」性進入「家」中。但嫁進去的家裡自古就有個掌控一切的婆婆。簡言之,婆媳問題就是婆婆與媳婦為了爭奪「家」的權力鬥爭。
媳婦進入的不只是家。近年媳婦的丈夫、孩子的父親的存在感與權力在家中變得日漸稀薄,導致現代家庭常處於父親幾乎不存在、母子一體化的狀態。意即家庭關係已經變得比較等同於母子關係,而不再是夫妻關係。
就這點而論,如今的家庭狀態其實是婆、媳與兒子(丈夫)的三角關係。對婆婆而言,媳婦不只是侵犯了自己身為主婦的掌控權,還搶走了最鍾愛的兒子,關係當然容易變得很緊繃。
要解決這個難題,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對話清楚劃分婆媳兩個主婦的權限,彼此敵視將永遠無法擺脫對立。至於母子一體化的問題,則需要公公和丈夫的幫助,兩者必須有所行動,避免婆婆與兒子過度接近。
相關知識-家庭意識
指我們下意識地認為「家庭應該是什麼模樣」的認知,也就是重視祖先、家風、家長、以及長男繼承家業的觀念,通常會將親子、夫婦、孫子都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的直系家庭制度視為家庭的理想形態。
相對的,在核心家庭制度日漸普及的現代,公婆、子媳兩代夫妻各自成家生活的夫妻家庭制度逐漸成為主流,新舊兩種家庭形態也不免產生摩擦。
傳統上,家庭意識容易成為婆媳問題的溫床。媳婦從自小長大的家庭進入另一個家庭生活,尤其容易產生心理負擔。但在直系家庭制度下,「奶奶的智慧」得以傳承,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必須力求成熟。只要婆婆和公公關係和睦,就不至於過度干涉兒子的生活,有助於讓婆媳保持適當的距離。
這能讓婆媳各自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對建立婆媳之間的信任應能有所助益,也有可有效避免核心家庭常見的育兒精神官能症(infant-care neurosis)等優點。
因此,對家庭意識或許無須全盤否定,而是在維持自己的獨立性的同時,也兼顧與上個世代維持良性交流,或許最為理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者出版《圖解心理學:正面迎戰人生難題!讀懂自己、看穿他人,從0到99歲都適用的生涯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