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土魠魚羹是什麼魚做的?東西部竟然大不同、價差甚至可達3倍!專家一招教你分辨

2021-03-01 08:00

? 人氣

你知道你吃的這碗土魠魚羹的魚是什麼魚嗎?其實土魠可分為好幾種魚!(圖/取自食力foodNEXT)

你知道你吃的這碗土魠魚羹的魚是什麼魚嗎?其實土魠可分為好幾種魚!(圖/取自食力foodNEXT)

台灣海鮮的俗名比比皆是,光是「土魠」在台灣東部和西部就代表著不同的魚種,花蓮的土魠指的是「棘鰆」,而在台南的土魠則是「康氏馬加鰆」,也因為這樣常造成魚種混充的問題,想要根絕就需要在地漁會與通路合作,在標示上至少要有中文學名和俗名並列,避免消費者只記俗名卻不曉得是不同魚種而被蒙在鼓裡。

肉質香甜好吃的土魠,做成台南美食土魠魚羹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餐點,但你知道土魠到底是哪種魚嗎?台灣有句俗語排出好魚前10名:「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加,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其中排名第四的「馬加」指的是「康氏馬加鰆」,而「土魠」就是牠的俗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土魠魚俗名滿天飛,東西部竟然大不同!

不過,致力於食魚與海洋文化推廣的「洄游吧」創辦人黃紋綺與《食力》分享,像土魠這樣的國民美食,在東部和西部買的可能是不一樣的魚種!譬如說在花蓮的土魠,指的多是「棘鰆」;而在台南的土魠則是「康氏馬加鰆」。

黃紋綺表示「這其實並不是業者在欺騙消費者」,因為台灣各地對於魚種的俗名實在太多了,像是台灣鎖管,市場可能會稱之為「鎖管、小管、小卷、透抽、中卷」等,在購買時總是讓消費者一頭霧水。

(圖/取自食力foodNEXT)
一般人都不知道,實際上土魠可分為好幾種魚,價差相當高。(圖/取自洄遊吧官網)

棘鰆與康氏馬加鰆的各式俗名:
棘鰆(棘鰆屬):石喬、竹節鰆、土魠舅、沙瓦拉
康氏馬加鰆(馬加鰆屬):土魠、馬加、馬鮫、梭齒、頭魠、鰆、土魠、康氏馬發、塗魠(澎湖俗名)

都說是「土魠」,價格卻相差至少3~5倍!

過去只要談到海鮮混充問題,就會接上一句俗語:「石喬仔假土魠」,就是指「棘鰆冒充康氏馬加鰆」。康氏馬加鰆屬於夏天與冬天都好吃的魚種,夏季時油脂不多但肉質較甜、口感較軟Q,適合煮湯或做生魚片;冬季則是因油脂多,簡單乾煎就很好吃。而棘鰆的肉質口感較硬,風味也與康氏馬加鰆不同。

漁業署的年報顯示康氏馬加鰆產量越來越少,黃紋綺也表示,從現場收魚的魚價發現康氏馬加鰆與棘鰆的價差至少3倍,過往也有媒體調查,最大的價差可以達5倍之多。

棘鰆、康氏馬加鰆可以這樣分!靠黑色橫線來辨別

不過,即使兩者做成炸土魠魚時,消費者較難區辨出來,但若是上市場時,康氏馬加鰆與棘鰆的魚體外型仍可區辨,最明顯的差別就是魚體上的黑色橫線了,黃紋綺表示,只要記住「棘鰆像斑馬一樣有明顯的寬帶黑色線條;而康氏馬加鰆則是細的黑色線條」,將2種魚黑色線條的粗細記牢,就能簡單認清。但市場若販售的是輪切,則最好還是向信任的廠商購買較好。

魚種標示是重點!需要在地漁會發起並標示中文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