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日是立冬,本來是冬天開始進補好時機,竟然碰到氣溫飆高溫,西半部最高溫將升至30度以上,實屬少見。中醫師提醒,在高溫環境下進補,一定要掌握「養陰清熱、益氣除煩」的原則,並加上「滋陰補腎」,才能順應調養,避免傷陽氣、害陰分,使得百病生,造成「愈補愈大洞」!
立冬就是冬天的開始,在冬天這個季節時,萬物都得閉藏,人必須在此時「養藏」。「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因此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還存有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碰到氣候暖冬,切勿盲目進補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於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立冬傳統較多吃溫熱的藥材,比如羊肉爐或者麻油雞、薑母鴨等其他藥膳,但是,碰到氣候暖冬,切勿盲目進補。因為即使碰到暖冬氣候,平均來說冬天後氣候仍然比較寒涼,又夾有濕,很容易傷害人體的陽氣和陰分!一旦傷陽氣恐導致手足不溫、面色淡白無光澤、疲乏無力,以及易出現慢性腹瀉、消化不良、貧血或水腫等。養生就是養陽氣,陽氣不足則百病生!
至於傷害陰分,則是指若出現有陰虛時,衛氣無所依,浮散於外,營陰更隨之外泄而致汗出。患者常伴潮熱、口乾咽燥、舌紅等。
立冬食療需根據體質而進行 養陰清熱、益氣除煩
如果體質偏熱的人,不可以吃太燥熱的藥材,例如:十全大補湯丶四物湯。切記食療需根據體質而進行,立冬養陰,可多吃滋陰養肺補腎食材,少吃煎炸食物,但是屬於寒底的人,也不適合吃太多,以免造成嘴巴破、失眠、濕疹丶痔瘡等燥熱上火現象。而三高等慢性病病人,可多食用黑白木耳、黑豆、山藥、雪梨滋陰外,也可選用麥冬、玉竹、生熟地等燉煮蔬菜濃湯來養陰清熱、益氣除煩。
其實,春夏秋冬的四季,分別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木火金水,春是木,夏是火,秋是金,冬是水,而土是分配在四季裡的,任何時候都可以補脾胃。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好。進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潤燥為主。
冬天應該補腎 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
與春風、夏暑、秋燥不同,一般來說,立冬後天氣漸漸轉寒。老祖宗早就說過:「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由於人身陽氣根源於腎,所以寒邪最易中傷腎陽。
冬天應該補腎,中醫師吳明珠表示,冬季屬於寒水的季節,水應腎,補冬要補水,補的就是腎。「但真的補腎,中醫看法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水虛的人要補腎水,火虛的人要補腎火。補水的有六味地黃丸,補火的則為桂附八味丸,或稱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所以,必需由中醫把脈看病人需要補水或補火。
提到腎虛的一大誤區,就是其實腎虛有兩種:一種是腎陰虛,腎陽虛,還有陰陽兩虛。一定要先判斷好自己是哪種類型的腎虛,再對症補腎。
腎的陽氣一傷,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萎遣精等疾病;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乾口燥、頭暈耳鳴疾病隨之而生。可見,數九嚴冬若欲禦寒,首當養腎。因此,冬令注意對腎臟的保養十分重要。
文/黃曼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華人健康網(原標題:立冬竟飆30度高溫!吳明珠:這樣補不會百病生)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