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處方箋】悲傷是人之常情…面對親人過世,身為精神科醫師的她這樣走出悲痛

2017-11-20 07:20

? 人氣

導致憂鬱症發作的生活事件,通常有一個重要的共通點:與「失去」有關。有些人因為早年的生活經驗或家族史,導致性格特別脆弱,失去往往是造成他們憂鬱病發的原因。失去對我們意義重大的人事物時,也會使人感到悲傷。但悲傷是人之常情,那和憂鬱不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可能為了失去摯愛、失去意義重大的工作、失去健康而悲傷。我們也可能因為夢想幻滅、永久錯失良機而悲傷。有時因應那些失落的想法和情感實在太痛苦了,使我們難以抽離情緒,一直沉溺在過往的記憶中,鑽牛角尖,放不下來,無法繼續前進。我們可能覺得失去那些東西後,人生不值得再走下去了,甚至覺得完全無法談論內心的感受。這種「複雜的悲傷」和憂鬱是難以區分的。

措手不及的人生巨變

一九八○年某個寒冷的一月天,下午一點半左右,一位護理人員來病房告訴我,有一通私人電話找我。當時我在愛丁堡某個比較高級的郊區小醫院裡擔任實習醫師,那家醫院專門為心臟病患進行復健。我在挑選專科並開始接受精神科的訓練以前,必須先實習一年,這時我已經實習快滿半年了。

如今回想起來,實在有點諷刺,當時我面對的是心臟病患,而且我正打算成為我父親鄙視的精神科醫師。他鄙視精神科醫師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精神科醫師對我弟的精神狀況束手無策。聖誕節期間,我打電話回家,但沒有回家過節,我也沒在電話上跟父親講到話。事實上,我已經不記得最後一次跟他講話是什麼時候了。

「他背部疼痛,他覺得是肌肉拉傷,但身體動彈不得又好不了。」十二月時,我母親在電話上這麼說。「醫生認為是什麼問題?」「他們也不知道,他看過家醫,家醫只叫他躺在床上休息。他似乎全身無力,跟平常判若兩人。」他似乎已經失去了鬥志,彷彿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了。

身為醫生,我不得不告訴病人他們不想聽的話。但即使你經常做這種事,換成別人告訴你「你的人生將永遠不同」時,你依然會感到措手不及。

那天,天空很灰暗,愛丁堡的冬天幾乎都是籠罩在冰冷的灰幕中。病房一如既往,瀰漫著混合醫院供餐和消毒劑的濃郁味道。在病房外頭的主要通道上,從藥瓶的搖晃聲和插在鎖頭上的鑰匙來看,我知道護理人員正在準備巡房車,以便開始巡房。我進到醫生的辦公室接聽電話,那是一個空曠的大房間,我通常是窩在桌邊,而不是單純坐下來休息。我接起電話。

「喂?我是嘉絲克醫師。」那時以這個頭銜自稱還很新鮮。當下毫無準備,毫無預警,也不像我現在教實習醫師那樣,最好先說「我有壞消息要告訴你」讓人先有個底。我只聽到冷酷的事實:「琳達,我是約翰叔叔,妳爸過世了。」頓時,我感到全身麻痺,胸口緊繃,一陣噁心,我想嘔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