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人叫譚寶蓮、白莎莉?台日混搭漫畫《千面女郎》背後故事:又是國立編譯館害的啊

2017-11-18 06:30

? 人氣

大然出版社獲得日本授權,但書名和人名沿用舊譯,形成台日混搭風格。書名「千面女郎」四個字由左到右,與大上版相異。這是還叫做「千面女郎」的最後一冊。(圖片來源:想想論壇)
大然出版社獲得日本授權,但書名和人名沿用舊譯,形成台日混搭風格。書名「千面女郎」四個字由左到右,與大上版相異。這是還叫做「千面女郎」的最後一冊。(圖/想想論壇)

2004年,出版這套漫畫的白泉社改授權東立出版,書名改為直譯的《玻璃假面》,裡面的角色名字也全變了:「譚寶蓮」變成「北島麻亞」;對手「白莎莉」變成「姬川亞弓」;老師「阮玉冰」變成「月影千草」;情人「秋俊傑」變成「速水真澄」。大然版41集結尾秋俊傑叫了一聲「寶蓮」,東立版42集的首頁他改口叫「麻亞」,讀者還得自行配對轉換。會造成這樣的混亂局面,其實還是因為漫畫家實在畫太久了,以至於翻譯規範都改變了。人名也都一一恢復日文人名,讓讀者可以想像他們其實是日本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劇場也是這部少女漫畫之所以特殊的原因之一。貧富差距、俊男美女、勵志向上這些通俗成份之外,兩位女主角對表演藝術的執著和體悟,也在少女漫畫中少見。從漫畫裡面的各種話劇劇目,還可以看到日本如何深受歐洲文學影響:第一部出現在漫畫中的話劇是《茶花女》,這部話劇很早就進入日本,不但在日本相當重要,也是第一場公開演出的中文話劇,即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東京的演出,由李叔同擔任主角瑪格麗特。譚寶蓮到東京後,看到學員正在排演《哈姆雷特》。她自己第一次擔綱演出的劇目是《小婦人》,後來又演出過《仲夏夜之夢》、《乞丐王子》、《咆哮山莊》、《海倫凱勒》等等,可見這些作品如何深入日本文化,已經變成日本人的文化資產了。不過大上版本的譯者似乎不熟悉世界名著,《茶花女》譯成《茶花姑娘》;《哈姆雷特》譯成《雷德》,根本不知道是誰;《小婦人》譯成《手足情深》,似乎以為這些名劇都是作者自己編出來的,完全喪失原作與世界名著互文的效果,頗為可惜。

書中關於演員的訓練,雖然未免有誇大的成分,但從呼吸訓練、咬字、為每一個角色構想生平背景細節、潛台詞的表現等等,都相當符合現代劇場的精神。事實上,書中阮劇團的描述,頗為類似寶塚歌劇團:寶塚成立於1913年,是歷史悠久的全女性話劇團,跟阮劇團一樣;《千面女郎》中帥氣的賴玉菁,就是團中的首席男役(男主角)。在台灣相當受歡迎的日本演員天海祐希,正是寶塚出身的男役;而實力派女演員黑木瞳則是寶塚出身的首席娘役(女主角),可見得寶塚劇團仍是培養演員的重鎮之一。我小時候看《千面女郎》,只是看愛情糾葛和兩位女主角的激烈競賽,還不懂其中的話劇、世界名作、表演等文化意涵;現在回頭重看,發覺其中處處透露出日本對西方文化的熟悉,以及劇場表演的專業性,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介紹│賴慈芸

輔大翻譯所碩士,香港理工大學博士,現為師大翻譯所教授。身為譯者,教翻譯,也談翻譯,希望提升譯者的能見度,讓讀者更了解翻譯。著有《翻譯偵探事務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翻譯偵探事務所】譚寶蓮與白莎莉: 台日混搭的《千面女郎》)
責任編輯/ 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