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真讓人難以置信,歷史上,日本人竟然有很長一段時期不吃肉,不是幾十年或幾百年,而是一千多年! 這一事實不要說外國人不知道,連大部分日本人也不清楚。
世界上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因為宗教的原因,不吃豬肉,印度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因此不吃牛肉,但是伊斯蘭教的人吃雞肉和牛肉,印度人吃雞肉和豬肉,但是日本人卻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幾乎什麼肉都不吃。是什麼原因呢? 宗教? 對了,是佛教的緣故。
早期日本人就以白飯為主食
簡單地回顧日本人的飲食史。以稻作為主體的農耕文明從中國大陸傳到列島之前,島上的人主要透過狩獵、採集和捕撈方式來維持生計,也就是吃大自然中現有的東西,以當時的手段, 獲得的食物很有限, 因此人口增長非常慢, 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推測,那時日本列島的人口大概就二十幾萬。
大約二千三百年前, 從中國大陸南部以及經由朝鮮半島南部,由移民帶來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耕文明,加上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島上也有不少湖泊、江河溪流,從海水和淡水中獲得的食物占了較大的比例,於是慢慢形成「稻米加魚類」的基本食物結構。說起來比較奇怪,列島上一直沒有建立大規模的家畜養殖體系,零星的養殖應該有, 但吃肉並不普遍。
日本多山, 植被又茂密, 適宜野生動物的生長, 比如像野豬、鹿、熊、猴子等,繁殖率都比較高,因此成了人們狩獵的對象。養的牛一般用來當作耕牛,食用的不多,而羊的養殖也一直很少。總之,早期日本人的食物結構一般以稻米和魚類為主體,肉食依然是有的。
不過,那時生產力很低,日本又是以山地為主的國家,稻米產量並不多,還要種植其他雜糧,諸如小麥、蕎麥、黃米等,白米飯一直被看作好東西。而魚鮮呢,日本是島國,周邊海產當然很多,但是一來以前的捕撈技術有限,船都很小,不可能出遠洋,捕獲量也不算太多,二來是物流倉儲的水準和今天不能比,沿海的鮮魚等根本無法運到幾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冬天還好些,夏天不到一天就可能發臭了,那時除了漁民和小部分沿海居民可以吃到新鮮的魚蝦外,很多都製成鹹魚或魚乾,便於儲藏和運輸。八~十世紀時,日本在奈良和京都建都,王公貴族都住在那裡,他們也很少吃到新鮮的魚蝦,日常就是鹹魚和魚乾,有時不遠處的琵琶湖裡捕到鮮魚,地理上不太遠,可以嘗嘗鮮,不過那是河魚,不是海鮮。王公貴族的日常飲食也不過如此,更不用說一般小民了。
日本人不吃肉的主因
本來食物的種類就不算太豐富,結果,六世紀中葉經朝鮮半島傳來的佛教,最後竟然導致日本人一千多年基本上不吃肉的歷史。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佛教並沒有禁止教徒吃肉, 只是禁止殺生。僧人的食物大多是化緣得來, 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原本沒有特別的禁忌。較早禁止佛教徒吃葷腥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做為虔誠的佛教徒,他強烈主張禁殺生和肉食,曾撰寫〈斷酒肉文〉六首,在文章中引用《涅磐經》中的話:「迦葉,我今日制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
出於對眾生的慈悲心,梁武帝堅決宣導素食,還動用權力懲罰依然肉食的佛教徒,「若云食菜為難,此是信心薄少。若有信心,宜應自強,由決定心,菜食何難!菜蔬魚肉,俱是一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穢下食。」梁武帝率先示範,每天只吃一食,內容只是「豆羹粗糲」而已。不過,梁武帝時期,禁止肉食僅限於佛門,未延及一般民眾,因此在佛門之外,對一般人的飲食生活並未產生重大影響。
日本的情形就不同了。從七世紀末開始,連續幾任天皇都成了虔誠的佛教徒,嚴守佛教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中首要就是不殺生。六七三年篤信佛教的天武天皇即位,即位之前,他曾一度出家到吉野做僧人,登基後,在全國廣播佛教。
有感於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676年下令全國禁止肉食,「詔諸國曰,自今以後,制諸漁獵者,莫造欄阱,及施機槍等之類。亦四月朔以後,九月卅日以前,莫置隙遮、梁。且莫食牛馬犬猿雞之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違者罪之。」意思是,狩獵捕魚者今後不可設置陷阱,不可用投槍或各種機關來獲捕獵物,自四月至九月期間,不可設置梁等水中阻攔物。詔書中禁止食用的牛、馬、犬、猿、雞都是與人非常親近的類似家畜(除了猿),而其他則不在禁食之列,換言之,山林中捕獲的野生動物並不在禁止行列,河海湖泊中捕撈的水產品也不視作有生命之物。詔書中說「違者罪之」,未明言如何定罪,做何等處罰。由此看來,與我們所理解的禁止葷腥(即一切動物)還是有頗大的差異。
奈良時代的貴族飲食中,幾乎沒有四隻腳的動物
奈良時代聖武天皇更是深深皈依佛教,他在737年下令禁止屠殺禽獸,但效果並不顯著,於是743年正月再下詔書,規定自該月14日開始,77日內禁止殺生並嚴禁一切肉食。但天皇的權威似乎有點不夠,之後七四五年九月再次發布詔書,規定三年內禁止捕殺一切禽獸。
奈良時代中後期即位的孝謙天皇是女性,也信佛,主張禁止殺生,她的任內也曾下詔禁止殺生和肉食。自七世紀後半期至八世紀中後期,幾乎歷代天皇都一再下令禁止肉食,雖然開始時民眾不願遵守,才有屢屢下達禁令的記載,但經過信佛的歷代天皇一再努力後,至少在王宮貴族的飲食中,四腳動物基本絕跡,偶爾會有少量的飛禽,京城內也不再有任何肉類的交易,在奈良和京都東西兩市的食品交易品目中,沒有出現任何肉類名稱。
當然, 京畿之外, 尤其是居住在山林地帶的民眾, 未必嚴格遵守皇家禁令, 還會在山林中獵捕野豬和山鹿等野生動物,偷偷食用,做為滋補身體的藥膳,但耕牛肯定在被禁食之列,而且家畜的飼養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自奈良以後直到近代以前,肉類原則上從在日本人的飲食中消失了。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它將決定傳統日本飲食的基本性格,這一點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民族不同。
好在沒有禁止魚蝦類,日本人的蛋白質攝取還可以從魚蝦中獲得。天上的飛禽也不在禁止之列,只是數量畢竟很有限。
有意思的是,實行禁肉令的奈良和平安時代,曾在宮廷中短暫出現牛乳和乳製品。牛乳和乳製品應是從西域傳過來,中國大概從漢代開始,有接受牛乳和乳製品的歷史。據文獻記載,日本的這一情形是從中國帶過來的。
七世紀後半期,宮廷裡開設奶牛場,主要供皇室成員飲用,再逐漸擴展到貴族和地方豪族,當時已不是直接飲用生乳,而是與今日一樣,煮沸之後才飲用,也許,當時的人已具有消毒殺菌的意識。每天供給天皇的牛乳量是三升一合五勺,遠高於一般日本人的飲用量。這一飲用習慣一直延續到平安末年,不過,一般民眾恐怕很少與此有緣。
當時沒有冷藏技術, 新鮮牛乳很容易變質, 經反覆燒煮後形成的酪受到歡迎。「酪」這一詞語在古辭書《倭名類聚抄》中有記載。酪比牛乳易於保存,富有營養且易消化,只是成本很高,產量較低。奇異的是,平安時代以後,牛乳和乳製品便從日本消失了,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日本國門的開啟,才與其他西洋飲食一起重新回到日本人的餐桌上。
作者介紹|徐靜波
出生於上海。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副理事長。
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
曾在日本神戶大學、東洋大學、京都大學等擔任招聘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被偏誤的日本史:從軍國末路到經濟飛躍》(原標題:日本人竟然一千多年不吃肉)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