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年輕人來跟我談他的職涯,他很想投履歷換工作,但是想去的產業薪水少一半,他說真的「投不下去」。過了一年,最近他又來問我同樣的問題,後來還是低頭沮喪地離開,也就是他仍然投不下去。
我望著他的背影,心想又是一個被薪水綁架的年輕人,可是他沒去想當他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做同一個職位 ; 10年或20年後,極有可能成為相對薪水落後,甚至工作不保,或是轉職困難的中年人。
高薪,難以抵抗的誘惑
說起來,要年輕人預見10年或20年後,並不容易!更何況多數人換工作,想的無非是多加薪水;如果工作有前景,薪水少一點勉強可以接受,至於差到一半的確令人難以屈就,而且恐怕也不易做久,企業未必敢錄用。這樣的例子,每一陣子會有一個找上我,足見是年輕人的求職困擾之一。
這讓我想到「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他提出「目標管理」、「顧客導向」、「知識經濟工作者」等概念,我個人很喜歡他的回憶錄《旁觀者》,其中有一段談到他年輕時也曾經走到職涯抉擇的十字路口,由於與我的職涯相呼應,印象深刻。
杜拉克年輕時,曾在一家大報社任職,做類似主筆的工作,有自己的專欄、薪資優渥、也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雖然他後來著作等身,但是當時寫作的主題未必是他想寫的,而且他的人生目標並不是要當總編輯或總主筆。相反的,他對管理顧問的工作表現出高度興趣,可是報社薪水令人稱羨,他卻毫不遲疑地辭掉。
到了70歲寫回憶錄時,回首來時路,他很滿意當時做了這個不易的決定。因為他是奧地利人,移民到美國,人生地不熟,能有個飯碗就很幸運,更別說當時報社是個風口;站在那裡,任誰都能飛得又高又遠。比較之下,企業管理業卻是個新興產業,前途未卜,顧問是做啥的,沒幾個人能確切說得清楚。
如果,時杜拉克選擇高薪,原地不動,後來未必能成為管理學之父,影響全世界管理至深至遠;當然,他也許會在報社坐上高階主管位子,但是後世又有幾人記住他。
在回憶錄裡,杜拉克有感而發,特別寫到別讓薪水決定未來。
我也曾在報社任職,表現優異、加薪極快,同事最愛把我的薪水條拿過去看,做什麼?做大夢呀,夢想幾年後薪水也能夠這麼高!然而沒幾年我離職了,藉著企畫能力,轉戰當時新興的職務:行銷企畫,後來在行銷領域做了10年,這段期間不少老同事卻陸續被報社優退,若有幸運回聘者無不薪水攔腰斬。
換工作,需要練習
上班30年,看到產業更迭快速,不論科技的發明或商業模式的改變,越來越多非連續性創新,一個新產業崛起代表一個舊產業被殲滅,這使得我對於年輕人換工作,是站在鼓勵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