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想出好點子、寫出創意企劃、或讓工作有所進展時,最重要的是找出讓自己更容易集中精神的場所、時間、環境 ; 這三種要素因人而異,接下來,我將以個人的情況來做介紹:
1. 場所:重點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
比起獨自窩在房間或在寧靜的場所靜靜思考,對我來說,在有點吵的地方反而更容易整理思緒。或許是因為我從小習慣和父母一起待在客廳,總是坐在大桌子旁邊讀書的關係。
我在哈佛讀書時也是一樣,比起寧靜的教室,在餐廳裡面,把旁人的對話當成背景音樂,對著電腦思考,反而更能夠集中精神。相信有人跟我相反,喜歡安靜的環境 ; 因為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所以不論是書房、餐廳沙發、通勤電車、圖書館或是咖啡廳都可以,重點是要處在自己喜歡的場所。
我推薦的思考地點是:下班回家的捷運或巴士。
在回家路上,儘管幾乎完成當天的工作,不過因為這時候大腦還處於工作模式,尚未切換成放鬆模式,正好適合用來深入思考。眺望捷運的車內廣告或巴士窗外的風景,有時也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然後,在還沒有忘記靈感之前,快速的把它記在筆記本或手機裡。
2. 時間:不善於早起,就運用夜貓作息提升效率
我很不擅長早起,屬於夜貓子類型。早上起床時,還有點困倦,所以不適合思考任何事物。而且,每天一早,會陸續收到朋友、工作夥伴傳來的電子郵件或社群平臺的訊息 ; 為了處理那些訊息,思緒會不斷的被打斷,也無法平靜的集中思考。
早上起床之後,我會先確認前一晚寫好的待辦清單。有時也會在前一天未能完成的工作上,追加新的工作 ; 我在早上確認工作後,便在腦中稍微排列執行工作的順序。
另一方面,天黑之後,電子郵件或社群平臺的訊息會減少,因不被這些事情影響,我更能深入整理自己的思路。我不擅長早起,所以不論當天忙到多晚,我都會想辦法完成當天應該做完的工作,然後再上床睡覺,這是我在哈佛時期養成的習慣。
即使到了現在,我仍維持這個習慣。
因為完成所有工作的夜晚,可以在放下肩膀重擔後,讓自己徹底放鬆,也能更從容的思考。因此,對我來說,夜晚是最適合思考的時間。我念大一時,宿舍室友正好和我相反,她是典型的早鳥一族 ; 她一大早就起床,大約六點外出跑步、去健身房,然後,回宿舍沖澡,接著再去學校上課。
我曾向她學習早起,可是,完全無法提升作業效率。除了早上老是打盹,也會因為距離夜晚還有很長的時間,而放鬆警惕,作業效率反而變得更差。
以我的情況來說,晚上熄燈就寢,等於為當天劃下句點,那個句點可以激勵我提高集中力,讓效率瞬間躍升。早起時,可能因為「離中午還有六個小時」而懈怠,但如果是晚上,則會焦急的催促自己「還剩三十分鐘,再不上床睡覺,明天就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