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的語言困境
Taiwanese字面直翻為「台語」,但就連這是什麼,都有點麻煩,有些人不准別人依最普遍認知和習慣來使用這個詞。他們覺得「台語」應該包括華語、「福佬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2]。TPS小編即使不是自己這樣想,至少也顧慮到這種壓力,所以他們謹慎地使用「台灣閩南語」、Taiwanese Hokkien。
本文還是會用台語來稱呼台灣最通行的這一本土語言,另有用意時加上引號。
台語不只名稱敏感,認同地位上更敏感。保守的潮流,是把各本土語言都嚴格視為「族群」語言,不鼓勵跨族群認同。表面上說沒有打壓了、要平等包容了,實際上只有華語配享有跨族群的普遍認同。
這種情況下,台獨青年不會用「I speak Taiwanese」來表達集體認同,就完全不令人意外。
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They actually don't speak Taiwanese。就算「台語」一詞遵循政治正確,包含客語、原住民族語,他們還是一種也不說,那當然就只有Mandarin了。他們不想說謊。
我並不認識TPS小編,不知道他們個別的語文能力,但重點不是一、兩個人,而是這個倡議的群眾基礎。年輕群體本土語言能力不佳,極少使用,是普遍現象。
「I speak Mandarin」聲明,就是這一層卡一層的語言困境下的產物,心態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弱」字。天然獨青年重度依賴華語,又討厭中國,只能玩這種文字小遊戲。我很好奇,當他們遇到自豪的強國人,向對方聲明「我說的是Mandarin,不是Chinese」又如何?比較有氣魄嗎?一位網友澆了冷水:「I speak Mandarin」意思其實就是「我被迫說官話」。
反思殖民傷痕
TPS小編承認華語是殖民語言,但辯解「殖民語言在台灣也演變成了具有台灣特色的Taiwanese Mandarin,跟中國的Mandarin用詞、發音、文字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也是台灣的語言之一。」[3]
哦,「很大的不同」是多大?事實上是溝通無礙,不然就動搖國本了,台灣繼續以華語為國語的理由就要瓦解,對外華語教學也至少半毀。難道台灣至今緊巴著華語,是為了區別中國?當然不是,明明是看在大國崛起的份上啊!
有人以為因過去長期隔絕,致兩岸華語趨異,這想法也大有問題,問題出在比較的基準。從全人口來看,台灣從終戰時幾乎無人識華語,然後本、外省人講著各自母語腔調極重的華語,代代經國語政策持續「教化」,發展成一種台灣腔已相對輕的華語,並經歷30年的跨海密集交流,現在跟普通話是更近,而不是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