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說來就來,誰都可能有精神疾病!臨床心理師:不要硬ㄍㄧㄥ了,求助並不丟臉

2018-01-17 06:20

? 人氣

我在門診常遇到的知識分子,總是急急地向我辯稱:「我可不是精神有問題,我只是心情不好,想找個人說一說,我在國外念書時人家都有心理醫生啊,所以我覺得來這裡很『正常』。」能這麼想當然最好,看者對方的急急辯解,正顯出他的無助力,無法面對自己的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我很想說,不要硬ㄍㄧㄥ了,來這裡求助並不丟臉。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高教育水準或高社經地位的光環,阻礙了人們直視內在需求的聲音。(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面對救助,一個好的開始

想知道自己內在狀態是否不太對勁,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對自己夠關注敏感的人都做得到,但願意把它當一回事且認真面對的人實在太少。對年輕人來說,有大把的青春可供揮霍、有那麼多有趣的事情等著他們去做,一點小毛病,實在不必杞人憂天的「挫咧等」!

延誤就醫其實等同於慢性自殺,等到發現問題又無法獨力解決,也不知道該去哪找到對的人,待尋求到正確的治療管道,通常已過了黃金治療期;這時又對醫療抱持過度期待,以為「只要治療就一定會好」,結果必定超出預期,失望之餘又從治療中脫逃,跌跌撞撞,也許日後會有復原的可能,但往往需要很辛苦的付出更大代價。

各位若不想虛擲歲月、白走冤枉路,從此刻關照自己的狀態與需求做起,只要能夠誠實的面對你的心,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靠近。

這幾年,我常看在媒體上看到名人談論自己的情緒困擾,從怎樣發病到怎樣求醫,最後終於戰勝病魔與心魔,有憂鬱症病史又勇於奮鬥的人,儼然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另一種英雄人物。重新脫胎換骨的站在眾人面前,並坦露自己的心路歷程。

從門診中大量增加的病患中,我把他們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積壓了許多年的病史,拖到沒有辦法了才來求醫;第二類則是受到類似名人(或身邊親友)的鼓舞,覺得沒什麼好丟臉而來的病人。

我很感謝後者的勇敢,他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內在聲音,企圖扭轉以往大家對精神科的偏見,因為他們,一時之間主動告訴周遭的人「我去看心理醫生」,竟也成為風尚。(延伸閱讀:到精神科看診就像進髮廊剪髮一樣!

面對問題,願意求助,就是好的開始。

作者|南琦

本名劉南琦,輔仁大學中文系,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國家高等考試合格臨床心理師,現職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業務範圍包括成人與青少年心理衡鑑、個別心理治療、心理健康講座、親職親師教育課程,人際互動團體等。

寫作題材多與心理健康有關,在遠流大眾心理館的著作有《找自己的心理醫生》、《情緒自療 Easy Go》、《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向霸凌Say NO!》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自遠流出版《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篇章:人的脆弱說來就來,誰都不享優待)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