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拚殺價,他上穀物學校 全家、乖乖背後麵粉廠奇蹟

2021-05-25 08:10

? 人氣

豐盟董事長郭信宏(前)。(圖/商業周刊)

豐盟董事長郭信宏(前)。(圖/商業周刊)

一顆不到6元的八方雲集水餃、一粒25元的奇美肉包、一個破50元的點水樓小籠包,有什麼共通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答案是,它們的「麵皮」用的都是豐盟麵粉。

這行業大廠恆大

比白度輸人,他出國從頭學

過去20年,豐盟的日產量翻了1.5倍,從市占第9名大躍進到前3名;從地緣客戶居多,到全國連鎖餐飲品牌紛紛採用,發展出上百種麵粉配方;從平價麵食、點心做起,近年還切入高檔餐飲、烘焙坊。

排名躍進,在這行很不容易。麵粉屬大宗物資,需求量大、競品間差異性不高,是「大者恆大」生存法則,例如日本第一的日清製粉,市占逾40%。

台灣市場的排名也能略見端倪,穩坐冠軍的聯華製粉,是上市公司聯華控股旗下的子公司,資本額15億。第二名的台灣大食品,則隸屬於福懋油脂,資本額亦有10億,皆是資本雄厚的上市大廠。這是個得資本者、得天下的產業。

但,豐盟麵粉廠卻是台灣市占前3名裡,唯一的非上市公司,資本額僅有聯華製粉的一成多,它怎麼做到?

原來,當危機來臨,他解決的不是眼前,而是根本問題。

60年代,台灣宣布自由進口小麥、開放設廠,卻供過於求,導致市場大亂。

1979年,政府推行配額制,只有掌握採購小麥額度的麵粉廠才能運轉。

當時,聯華、統一,都是占總體產量達5%的大廠,豐盟則是約3.6%的中型廠。

配額制雖穩定市場秩序,卻限縮麵粉廠間的競爭,80年代,全台前10大麵粉廠的設備利用率僅4成多,產能過剩,更遑論投資新設備、提升技術。因此,1993年重新開放自由採購原料後,許多麵粉廠在激烈的削價競爭下倒閉。

當時豐盟二代、現為豐盟董事長的郭信宏注意到,配額制取消後,許多獨資小廠設備老化、產品沒鑑別度,訂單銳減,而黯然賣掉土地,退出業界。

這是他接班後在麵粉業遭遇的第一次危機。當時僅市占第9名的豐盟,老設備雖能運轉,卻磨不出市場最愛的純白麵粉,「白度輸人家,品質沒那麼高啦。」

尤其是占國人消耗量最大宗,達65%的中式麵食,「都是越白越好啊。」

郭信宏解釋,小麥有75%可磨成純白麵粉,剩下的麩皮、胚芽等成分,若混入麵粉,就會呈現咖啡色的虎皮點。傳統設備的清粉技術不足,磨粉後,還是會摻雜虎皮點。因此,衛福部開放麵粉廠可使用一定劑量的添加物,提升白皙度。

當時他心想,有沒有不放添加物,還是能讓麵粉白皙的方法?

於是當別人削價競爭,他卻花時間出國取經。先往小麥主要產地跑。到美國堪薩斯大學麵粉學校、加拿大穀物研究中心進修,從頭學習麵粉知識。

接著,他再到設備、研發技術都比台灣先進的日韓參訪,觀摩位在印尼的世界最大麵粉廠。並每年參加全球磨粉技術交流年會(IAOM)與麵粉專家、機械商交流,把家族事業當學術研究耕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