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華人能把整隻動物吃得連內臟都不剩,日本人卻無法?原來是因為這個千年傳統

2017-12-24 06:30

? 人氣

先供奉神靈,再祭五臟廟

中國的飲食習慣,也與祭祀慣例有密切關係。古代祭祀天、地、祖先時,都供奉做好的菜餚。佛教傳入之前,中國人祭祀神靈會用「六牲」,即供奉六種禽畜。另外,祭拜祖先時也會供奉已煮好的家常菜。據《禮記》中<郊特牲>的記載,祭天的儀式上要供奉牲畜的血;祭祀祖先「大饗」儀式上要供奉生的肉;祭祀土地神(社)和五穀神(稷)的「三獻」儀式上,必須供奉半熟的肉;祭祀其他諸神的「一獻」儀式上,供奉的是與一般人飲食習慣相同、完全熟透的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外還記載著,古人把牲畜的頭、心臟、肺、肝臟作為供品的情況。為何用這樣的物品當供品,《禮記》中也有解釋:

「首者也,直也……血祭,盛氣也。祭肺肝心,貴氣主也。」

(祭祀動物的頭,因為它代表整體……祭祀動物的血,是象徵生命力旺盛。祭祀動物的肺、肝、心,是為了象徵獻上完整的靈魂。)

《禮記》雖是漢代編纂的讀物,但收錄的內容多以先秦時代為主。

而《國語》的<楚語>(下)中也記載:

「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大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

(天子設宴要備齊三牲,即牛、羊、豬,稱為「大牢」,祭祀時要供上三份大牢;諸侯平時宴客用一頭牛,祭祀時要供上大牢;卿平時設宴用一羊、一豬,此規格稱為「少牢」,祭祀時用一頭牛;大夫平時款待客人用一頭豬,祭祀時要供上少牢;士平時的盛饌用魚肉,祭祀時要供上一頭豬;百姓平時吃菜蔬,祭祀時要供上魚。)

《禮記》為中國「祭祀法典」的代表文獻,從中可窺見古代關於供品的詳細規定。

供品得放上原形最有誠意

獻給神靈和祖先的供品,原本一定是要用整隻動物上供。但像豬、牛那樣的大體積較大的動物,很難整隻拿來煮。也許因為這樣的原因,後來簡化成將頭、腿等以身體的某個部位或器官,煮熟後作為供品。即使是佛教傳入之後,這種習慣還是被繼續傳承下去。近代以後,在親人的葬禮、或祖先的忌日上,也經常可見使用燒煮好的全雞、全鴨。

祭祀結束後,供品自然就成了食物。《禮記》的<郊特牲>中記載,祭祀的供品,在祭典結束後作為先王轉贈給臣子的食物,臣子應懷感謝之心品嘗,並非是要享用其中的美味。現代中國菜中以牛、羊的內臟,或豬的頭、腳、腦等入菜的習慣,很可能是源於這種古代祭祀風俗。烹飪的方法與祭祀也有關係。

《禮記》的<郊特牲>中記載,為何祭祀時要供奉不同煮法的肉類菜餚,

「腥、肆、爓、腍祭,豈知神之所饗也?主人自盡其敬而已矣!」

(在神靈前供奉肉類,用切成大塊的生肉、對切的肉、燙過的肉、煮熟的肉。不知道其中的哪一種能滿足神靈的需求,為盡自己的敬意,只好全都備妥!)從中也可以發現,各種食材的料理方式,曾經與祭祀的風俗有很深的關聯。

作者介紹|張竸

1953年出生於上海。明治大學比較文化學教授。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畢業,曾於同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後於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系,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曾任日本國學院大學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等。

著有:《跨越海洋限制的日本文學》、《中國人的胃》、《研究異文化的迷思──中國、日本與美國》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自大是文化《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責任編輯/潘渝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