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前後,日治時期在當時總督府的獎勵生產下,許多熱帶產業作物也在台灣開始被種植,1945年日軍大敗後,台灣咖啡產量瞬間跌落谷底,爾後1956年才又在美援及嘉義農試所技正朱慶國等人引進夏威夷抗旱及抗咖啡葉鏽病的技術支持下,又重新在1962年達到巔峰。但隨著巴西咖啡豐收、國際咖啡價格大跌與美援的結束,政府對待咖啡產業也以「不鼓勵、不限制、不輔導」的策略管理,台灣咖啡豆自此進入歷時將近30年的冰河期,直至1999年,921大地震重新搖醒這個咖啡豆產業,咖啡栽植伴隨著觀光休閒產業復甦,成為災後重建的選擇。
在全球風靡咖啡的同時,台灣人對於咖啡的飲用習慣也在跟進,根據《食力》2019年「咖啡迷們,你『啡』誰不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飲用的咖啡杯數從1990年的36杯,不到30年,2018年就來到204杯的數量,但其實,更早之前台灣人其實只「種」不「喝」!台灣的「黑金產業」更曾經進入長達30年的冰河期!後來台灣咖啡種植為何重新崛起?台灣咖啡豆又要如何憑藉著自身獨特的風味重新打入全球咖啡大市場呢?就讓《食力》説給你聽!
台灣咖啡豆產業起起落落!沉寂近30年、一夜之間被搖醒!
台灣從清朝(西元1877年)首次出現關於咖啡的文字紀錄以來,至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而台灣最早的咖啡種植記錄其實始於1884年英商德記洋行在台灣北部進行試種。1927年前後,日治時期在當時總督府的獎勵生產下,許多熱帶產業作物也在台灣開始被種植,而台灣咖啡也在此時開始銷往日本,甚至成為日本天王的御用品!然而1945年日軍大敗後,台灣咖啡產量瞬間跌落谷底,爾後1956年才又在美援及嘉義農試所技正朱慶國等人引進夏威夷抗旱及抗咖啡葉鏽病的技術支持下,又重新在1962年達到巔峰。但隨著巴西咖啡豐收、國際咖啡價格大跌與美援的結束,政府對待咖啡產業也以「不鼓勵、不限制、不輔導」的策略管理,台灣咖啡豆自此進入歷時將近30年的冰河期!直至1999年,921大地震重新搖醒這個咖啡豆產業,咖啡栽植伴隨著觀光休閒產業復甦,成為災後重建的選擇!
台灣咖啡產量穩定成長!但仍只有進口量的3%!
至今台灣咖啡栽種主要種植地區多分佈在南北緯25度間咖啡帶內的台灣中南部,其中屏東由於雨量、溫度等地形因素更適合咖啡樹生長,在三地門、霧台、泰武等地皆有栽種,產量更是各縣市之冠!
然而台灣咖啡雖在不停地品種改良研究之下,產量穩定成長卻仍屬小量,若單以2017年台灣進口的生咖啡豆量大約2萬9249公噸做比較的話,台灣當年度生產的咖啡豆總量也不過947公噸,大約只有進口量的3%左右。但台灣的咖啡產值近15年來其實仍算是成長了不少,與2003年35公噸的微小產量相比,2017年這947公噸的咖啡豆也已經是它的2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