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何時開始看天氣預報的?日據時期愛用華氏溫度?99%人不知的百年氣象史!

2018-01-04 12:57

? 人氣

在颱風肆虐的季節,讓人益發覺得現代生活不能一刻沒有氣象預報。老祖先憑經驗,對天氣變化自有一套預測法。像台灣最特殊的颱風天氣,就有1697年郁永河所著《裨海紀遊》記錄台灣人如何預測颱風:「占颱者,每見風向,反常為戒。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與春應北反南,七月北風為主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諺語又有「六月初一,一雷壓九颱」和「七月初一,一雷九颱來」,指農曆六月初一打雷,颱風會被打跑,但七月初一的雷卻預示颱風連番而來。甚至有俚諺「牛叫雨,豬顛風」,從動物的反應預測天氣。

現在不一樣了,氣象局預報氣象,當然不是再抱幾句諺語,指天說地。從經驗、俗諺到衛星、電子,台灣氣象預報的發展不是一步跨過,中間還經歷科學的導入,從看溫度計,簡單記錄溫度開始。

1874年2月,日本內閣指中國政令不及台灣南部生番住地,未擁主權,決定征台,五月並進佔恆春。當時日軍抱著殖民的打算,隨軍包含五百名以上各行各業的人員,有和尚、記者和工匠。準備移民者的行李裡面,還有182種西洋植物。隨軍的野戰醫院除了純粹救護工作之外,每天中午也觀測當地氣溫,並留下記錄。

合理推論,當時日軍醫官是使用「寒暖計」(溫度計的日語)測量恆春氣溫。德國人在18世紀初就發明玻璃管裝水銀的溫度計,日本本國則於19世紀德川幕府末年、明治維新前開始製造「寒暖計」。

(圖/作者提供)
日本最早在台灣建立的氣象台「台北測候所」。圖為最初與後來的模樣。(圖/麥田提供)
(圖/作者提供)
(圖/麥田提供)

1874年日軍登台幾個月後,不敵瘧疾等風土病,八月中,士兵十之八九都已染病。中國要日本退離台灣,日本剛好順勢打退堂鼓,向中國討賠些軍費,就離開台灣。於是,台灣最早的科學氣溫記錄,也隨日軍喪離恆春而終止,總共記了5到11月的日溫,前後7個月。

台灣近代化的歷程中,很多事物是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以後自然引進,但也有一些例外。台灣早在清治時期,就開始用科學儀器做長期規律的氣象觀測。

清末,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開港通商,而有海關。但很奇怪,開埠愈多,海關稅收愈少。原來,外商繳稅多少,是可以私下議價的,少掉的國稅都被獻祭給貪官汙吏的私囊了。北京政府後來變聰明,改找外籍人士當客卿,掌理海關。成效果然顯著,不僅制度逐一確立,關稅還成為清廷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收入。

外國海關官員中,最著名的自屬英國籍的赫德(Robert  Hart)。他擔任海關龍頭「總稅務司」快五十年(1863到1908年),海關彷彿他的王國,他管海關,也搞許多洋務,所以,中國郵政史非談赫德不可,台灣早期的氣象發展也必須提到他。

十九世紀許多西方科學家搭乘歐美帝國殖民擴張的翅膀,飛至世界各地做研究。赫德對科學有熱情,也有概念,總稅務司任上便命令中國沿海海關和燈塔觀測氣象,並每個月匯報一次給香港氣象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