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週,有位網友在版上問到「到底25歲時,大家是走在怎麼樣的道路上」。 當時我回他說,「這是個大哉問。 我有空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養成經歷」。 不過呢,後來發現這一題目要清楚寫起來是有點辛苦,短時間一下沒辦法清楚整理好。 加上覺得講我自己的經歷,好像對其他人的人生決策幫助也未必大。 所以一時有點不知道如何著手,這議題也就暫時被我擱置了兩個禮拜。
週五跟Bryan搭高鐵從高雄回來,我們在聊著過去我們年輕時代做選擇的原則時,突然覺得我可以怎麼建議這位網友了。 與其告訴她我過往的人生,還不如來細細談談我每次做抉擇的最關鍵原則──也就是我標題的這段話。
這句話其實之前在文章中提過。,但那篇因為寫得比較抒情(笑),所以我雖有提到這概念,但並沒有多做解釋。 加上那篇的主題不太大眾,很可能不是人人都有看到。 所以剛好這篇可以回顧一下這句饒舌的話,並跟當時沒看懂的讀者們解釋一番。
但在解釋之前,先談談我跟Bryan到底聊了甚麼。
他說他在高中要讀大學前,因為數學、化學不太好,所以對於之後要念甚麼很感猶豫。 看似好像念文組比較合適,可是他爸爸卻鼓勵他去念理工。 他爸爸這樣鼓勵的原因在於:「因為念理工的將來可以轉文組,可是讀文組的可沒辦法轉理工。」
我聽了他這樣講就哈哈大笑。 因為這跟我當年最後選擇念工程的原因是一模一樣的。
當年我高中畢業時,其實最想去念的,說起來大家現在可能會笑,是Fine Art。
因為那時候我還是個多愁善感且又浪漫單純的好青年,跟現在大家認為的這個缺少童趣、理性恬淡的糟老頭形象其實是有些差距的(笑)。 當年興趣是想學畫畫,雖然數學與物理分數還OK,要選甚麼系其實都不難,但一心就是很想「跟著興趣走」。
可是猶豫的點,就在於我覺得自己似乎缺乏決定性的美術才能。 興趣歸興趣,但要靠此營生,恐怕就難得多。
思量到最後,我決定還是該去申請理工的科系!背後的思維跟Bryan老爸建議的是一樣的:美術這領域終究還是看才能,跟自己是否本科系畢業的關連不大。 若有才能,日後自己想當個藝術家,就算是念理工的應也不受影響。 可是相反的,若是去念了Fine Art,就絕對再也沒可能轉行去當工程師。 既然當年自己成績夠,就應該選個之後「可能性最大」的一條路。
不過那還真是個艱苦的決定。 我自己學生時代的課業非常重。 好幾年中,我是週一到週五每天九點到六點排得滿滿的。 早上五六點起來上學,晚上八九點才回到家。 就算回家,也還有一堆功課跟小考要準備。 所以學生時代根本沒有去哪裡玩過,也幾乎沒有甚麼快樂的記憶。 但考量到最大化自己的機會,也就艱苦的熬下來。
畢業後,順利找了一個土木工程師的工作。 但在那職位待了三年後,我卻後悔了。 因為總覺得在那領域已經人滿為患了,有點看不到前途的焦慮感。
但後悔了該怎麼辦? 我就想說,應該要找一個既有學歷以及工作經歷還是有加分的地方。 想來想去,覺得找一個提供土木工程管理軟體的公司似乎是轉業的最好選擇。 因為在學校時有學過營建管理的課程,加上自己也參與過相關實務,雖然軟體本身是陌生,但總也不算完全外行嘛,轉業有很大的機會。 再來也考慮那樣算是一種折衷的轉行,能在那邊待個三年,也就算有些軟體業的經驗了,後續或許又能跨去別處。 最後一個反面考量是,萬一將來不順利,要回頭到土木界也還是有機會。
我說這一串的故事是要表達甚麼?
我要說的是,若我一開始選擇的是Fine Art,我現在的人生很可能是迥然不同的。 有兩種可能性。 其一當然是我成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並以此過活。 但.更.可.能.的,則是因為我沒足夠的才能,辛苦半天也只是成為一個不上不下的人;比方說在個小廣告公司當個美工──賺的錢不多、競爭激烈、老闆客戶總是需求講不清、做好又改來改去。 這時候,要離職不敢、硬待又不快樂,但卻「沒權力後悔」。 因為當沒有Alternative solution時,若後悔、就沒路可走了。
古人都說:「天無絕人之路」。 後來長大發現,這句話原則是對的。 因為絕路通常是自己走上的。 所以不要讓自己走往絕路,恐怕是我們在做所有決策前,最重要的一個考量。 這也是我最想跟那位提問的網友分享的一個核心精神。
我自己從小,就是一個習慣往後想很多步的人。 我所有的決策都一定要考慮包含兩個原則:「成功時、成功要能互補加成。 但萬一不成功時的,我也不至於沒有別的選擇」。 就風險管理的概念而言,我樂觀地期待成功,但也悲觀地先準備好Fallback Plan。
相信我,人生好壞與命運無關,其實是不斷地選擇所構築的結果。 我們早年的選擇將嚴重的影響自己日後的選擇。 如果你想的不夠遠,現在的一個隨興選擇,有可能讓將來的自己「毫無選擇」。 但反過來,一個現在深思熟慮的出牌,讓今天只有兩張牌可選的自己,過了三年後你或許有五張牌可以選,十年後或許有八張好牌可以用。
所以如何選張好牌,就是關鍵。
那選擇原則就是自己問自己,你對於這選項背後的前提假設有多大的信心。 更具體的,就是問自己三個問題。 以我當年的狀況而言,就是問我自己
1. 到底有多喜歡Fine Art?
2. 我到底對於自己Fine Art的才能有多大的自信?
3. 萬一我在那邊闖不出名號,我後悔這選擇時,我還有別的路走嗎?
當年我對這三個問題都毫無自信。
我於是又在理工的那條選項上,拿這三問題又問自己一遍。 前兩個問題我一樣沒有答案,但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倒是肯定的。 因為我若不喜歡土木工程,我的確可以藉由理工背景轉去別處,甚至要繼續再當畫家都不能說沒可能。
所以我最後選擇了那個選項。
因為我知道自己要甚麼,學生時代的辛苦我也能堅持下去。 因為那些艱苦是有意義的,也讓日後我的人生多開啟了很多新選擇。 最後,當我真的覺得那條路走不通時,我也敢後悔轉進,因為那並不會讓我人生後悔。
所以呢,所謂就算將來後悔也不會後悔的選擇,就是無論哪天自己後悔目前這條路了,你還有別條路去;不需要懊悔當年幹嘛這麼笨,因為你根本沒把路走死,你還有籌碼可以轉進或繞路。 這是一種對自己的責任,也是一種我覺得好的人生態度。
另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就是我絕不梭哈。 不管我對某個東西覺得再喜歡,我也不會賭一邊。 因為梭哈對我而言,也是一種日後後悔就沒路的作法。 唯有保留一定的可能性,最大化你的人生選項,才是我整個決策背後的核心依據。
以上,是我的想法,跟版上年輕的朋友分享。
作者介紹|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人學
責任編輯/鐘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