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趨緩,全台夜市陸續微解封,但對夜市業者而言,重新開業不代表沒事了,疫情之後消費者更在意防疫措施是否完善,且夜市在舊有產業體制下,種種管理與環境隱憂仍須解決,才能讓代表台灣庶民文化的夜市永續發展下去。
2021年5月中下旬,由於台灣本土疫情再次爆發,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因應疫情,全台各大夜市紛紛宣布自主或被縣市政府勒令休業,然而,「有做才有賺」的夜市攤商們也因此生計大受打擊,叫苦連天。近日隨著疫情逐漸趨緩,2021年7月13日起有條件鬆綁,各大夜市將陸續重新開市,不過開張就能恢復往昔榮景了嗎?夜市攤商管理、數位轉型、環境環保等久病不癒的問題,疫情將成為百年大劫或浴火重生的機會,取決於業者是否有脫胎換骨的決心。
台灣夜市百年歷史正面臨衰退
台灣夜市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在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就有關於夜市的記載,充滿台灣特色的銅板美食、邊走邊吃的飲食文化,夜市至今仍為老少咸宜、親朋好友同樂的休閒好去處。然而,近年卻有種種跡象指出,台灣夜市產業正在逐漸衰退。
以台灣代表夜市之一的逢甲夜市為例,根據逢甲大學「統計行銷研究小組」的連年調查,逢甲夜市的商圈消費力帶來的商機自2014年起逐年下降,相較2014年的109.7億元,2020年僅剩下62.1億元。不只如此,曾為觀光客來台必去的士林夜市,近年也傳出人潮減少、自治會分歧、店家逐漸退租等情況。台灣夜市產業究竟面臨什麼問題呢?
狂歡夜後只剩垃圾 髒亂夜市成當地居民眼中釘
經過夜裡的喧鬧,留在街道的只剩骯髒的環境和垃圾。全台夜市商圈產業公會總會長林定國形容:「夜市就是要去逛的時候大家都說好,但問說誰要住在這裡時卻沒人願意。」凸顯夜市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2012年,當時有約600間店家的台北師大夜市,除了一樓收高房租的房東坐享其成外,2樓以上普通住家受噪音、油煙、交通、環境髒亂的影響,最終有7千多戶集結抗議,要求師大夜市歇業,抗爭至今,雖然還有一半店家持續經營,但人潮卻不復以往。
自2013年起,新北市永和區著名的樂華夜市同樣引起周邊居民不滿,因為攤商在營業時間前就開始準備,阻礙當地居民通行,再加上每次夜市休息後,都留下滿地的垃圾,讓當地居民集體抗議,紛爭直到今天都持續進行,期間不僅店家數越來越少,也連帶影響生意。
林定國直言,對住戶來說,「夜市攤商就是在自家前面賺完錢,留下垃圾就走了。」而不只是師大、樂華夜市,全台許多夜市都有同樣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