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仁華的女友佳靜搬來和他同居。一開始挺甜蜜的,小倆口一起做飯、追劇、逛獨立書店,日子過得十分文青。由於工作上的需要,仁華回到家還是經常得熬夜趕稿,佳靜覺得心疼,堅持一定要陪仁華工作,不肯自己先睡。仁華拗不過她,只好放佳靜在一旁,自己埋頭苦幹。
但是閒不下來的佳靜,覺得韓劇不好看了,開始收拾起家務,霹哩啪拉的聲響搞得仁華無法專心。仁華受不了,開口制止了一下,佳靜覺得委屈,說自己的好意沒有被理解,反而被嫌棄,仁華只好放下手邊的工作,先安慰佳靜,自己不是那個意思。
這樣一折騰,一兩個小時又過了。仁華完全沒有心思和體力再繼續工作,只好悻悻然地回床上睡覺。
隔日,晚睡的佳靜因為爬不起來,不想趕公車上班,央求仁華騎車載她去公司。
仁華很想拒絕,因為工作進度已經大延遲,他若再出門一趟,回家得花更大的力氣,把靈感找回來。可是佳靜覺得不過就是半個小時的車程,真的有這麼大的影響嗎?她在嘴裡不停地嘟囔:「以前追我的時候,不管多早、多冷,你都會來載我,怎麼交往之後,人就變了。是因為到手了,不需要珍惜了嗎? 」
仁華百口莫辯,只好穿上外套,戴上安全帽,送佳靜上班。就這樣一波三折,仁華早就已經耗盡氣力,只能放空,完全無法做任何正事。但是他心中又十分在意自己的表現,不允許自己對客戶失約。左拉右扯下,他愈來愈不想待在家裡,於是東西收一收,覓了間安靜的咖啡廳,準備好好施展拳腳。
幾個小時過後,佳靜下班了,對於昨晚的爭執有些過意不去,便拐進超市採買食材,準備做仁華愛吃的東西,當作補償。美味的餐點上桌後,佳靜興沖沖地打電話問仁華人在哪?什麼時候回家?
一聽到仁華想要完成手中的任務再回家,佳靜很失落,不停地詢問仁華:「不能先回來吃飯再工作嗎?我花了這麼多時間準備一桌好菜,涼了就不好吃了。 」
不管仁華怎麼解釋自己的狀態,佳靜一心覺得自己是為仁華著想,不願意仁華空腹工作,對身體也不好。而且吃飯皇帝大,她堅持仁華回家,才願意吃晚餐。
仁華又陷入左右為難的情況,他既不願意佳靜因為自己餓肚子,又不想勉強自己配合佳靜,搞得自己不上不下,難以喘息。握著手機,仁華心中百般無奈,卻一句話都說不出口,只剩下電話那頭佳靜不停地詢問: 「說話啊!你怎麼都不說話 …」
低姿態高掌控,入侵你的心理界限
讀完這個故事,你覺得是仁華太過冷漠、不近人情?還是佳靜太過積極、一廂情願?這麼賢淑、體貼的女孩是否應該離開這段關係,找一個更懂得欣賞她的人?
其實有一種互動,表面上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但是相處久了,被照顧一方的內心,卻絲毫沒有快樂的感覺,反倒像是被困在厚厚的棉被裡,無法動彈,到最後慢慢地窒息而死。
那就是用 「付出 」創造 「控制 」、用 「犧牲 」達成 「軟禁 」。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有一方表示自己需要多一些個人空間,很容易就被解讀成是不愛的證據。為了證明自己並非是玩弄感情的騙子,很容易就會順著對方的劇本走,否定自己的需要。
然而,當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界限,沒有被尊重,得不停地撤退,以滿足對方對親密的期待時,他的 「自我 」正逐漸在消失中,直到最後消耗殆盡,只剩下一個空殼,裡頭全是對方設定好的模樣。
心理界限是看不見的,但並非不存在。當你的界限被侵犯時,你會有一種被人在胸口重重掄一拳的感覺。如果這時候,對方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好意,可是卻無法認同對方的做法時,便經常會有一種 「會痛,但不能叫 」的憋屈感。
一如在這個故事中,絕大部分的人會覺得付出的是比較弱勢的女方,男生不過是坐在那裡享清福,有什麼好不滿意的。而且男生本來就要懂得保護或珍惜女生,實在不應該太計較。這些社會種種的期待與不成文的規定,正是心理界限最容易被擊潰的地方。
一如仁華曾找朋友訴苦,但是說完之後,朋友非但沒有同理他,還笑他人在福中不知福。被誤解的挫折,讓他乾脆就不提了,悶在心中,結果個性變得愈來愈孤僻,也失去了好好經營關係的動力。
什麼是 「心理界限」
所謂的 「心理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
「界限」(boundary)一詞,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Salvador Minuchin)提出。本來是用以規定在家庭這個大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參與不同次系統(比如:夫妻、手足、親子)的互動。
因為有了這個界限,我們就會知道大家應該如何相處,哪些事務該由誰負責,哪些行為只存在某一個次系統中,不適合放到其他關係裡。
像是夫妻之間的問題,應該由爸媽自己解決,如果其中一方找同盟者,比如把小孩拉進入兩人的戰爭,結果很容易就造成系統混亂,嚴重一點甚至會當機,造成整個家庭功能停擺。
而「界限」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會依據不同的事物有些調整。大體上,仍有一個合適的區間。過度緊繃,會造成彼此的關係太過疏離,完全沒有親密與連結可言;過度糾結,也會讓彼此的互動太過混亂,成員會缺乏自主性,太過依賴。
我們將無形的界線有形化,你可以從【圖一】的家庭界線圖,可以很清楚得看出,線的兩端是較為僵固與模糊的界限,中間則是較適中、有彈性的界限。
家庭最健康的互動關係,就是界限適中。這會讓人對關係有歸屬感,同時又保有個人的獨立。必要的時刻,家族成員能夠團結在一起,共同應付壓力,克服困難。當問題消失之後,又能回到各自舒服的狀態中,不需要透過各種儀式或活動,來試探彼此的忠誠。界限清楚的人,可以自由的調配 「自主」與 「親密」兩種特質,依據不同的狀況,呈現不同的反應。
控制情緒涉入的量,才能保持心理界限的完整
回到一般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心理界限,是很難拿捏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分寸。所有要求都答應,你就得花費許多力氣去適應周遭的期望,且長久過度委屈的情況下,終有一天受不了,反作用力會讓一個人做出極為殘酷的事。
相反地,完全不與人接觸,不關心外在的事物,感覺好像比較省事,可是離群索居久了,情感刺激也會大幅減少,生活會變成一灘死水、索然無味,失去對生命的盼望。
舉一個工作上的例子。
姿瑩任職於一間公關公司,經常需要承辦許多大型活動,擔任窗口的她,得負責滿足客戶的要求,協調各種廠商資源。原本對公關充滿熱情的她,經過一年的磨練,卻愈來愈不喜歡上班,甚至害怕聽到電話鈴聲響起。
原因無他,個性較為隨和的姿瑩,每回遇到客戶臨時追加的任務,即使不在她的職責範圍內,她都會咬牙答應。因為她很害怕客戶不開心,未來就不跟她合作了。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姿瑩把這份恐懼合理化成, 「只要我盡力讓每一個客戶開心,口碑傳出去,對業績絕對有好處。」
然而,當她替客戶開了一次後門,客戶就會把 「例外」當 「常態」,經常在活動開始前一兩天,才突然說要加上什麼效果、多請幾個模特兒站台……等等,搞得姿瑩疲於奔命。
更糟糕的是,由於這些臨時追求的項目,是突然安插進來的,所以她實在沒辦法顧及品質,只能打鴨子上架。但是客戶卻沒有體諒她,總是挑三撿四、雞蛋裡挑骨頭。姿瑩想要的口碑不僅沒有達成,還留下許多負評,搞得她內心十分受傷,到最後失去工作的動力。
作者|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啟點文化負責人。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
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
創立啟點文化,透過經營公司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實生活中須面臨的考驗。因此,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個案突破盲點。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是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簡單、有溫度的話語啟發人們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處境,找到前進的動力。
著作:
《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2017),本事出版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2016),本事出版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2015),本事出版
《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2013),本事文化
《啟動改變力》(2012),馥林文化
本文經授權轉自采實文化出版《心理界限》(原標題:胸口卡卡的感覺,是怎麼一回事?)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