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志剛,今年三十二歲,在參加完同學畢業十週年聚會之後,感覺心裡不是滋味。因為他覺得自己雖然在過去的十年裡一直很努力,但是和很多事業有成的同學相比,好像已經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頭。
早在讀大學的時候,志剛就是同學們眼中的風雲人物。他是學生會的副主席,會彈吉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還經常拿到獎學金。大學畢業後,志剛選擇到上海繼續攻讀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他幸運地得到留校機會,並且輕鬆找到了工作。
志剛在大學做行政工作。他非常能吃苦,工作起來任勞任怨。在工作七年之後,他被提拔為學生宿舍管理科的科長,月薪也終於過萬元人民幣了。不過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過萬元人民幣的月薪頂多算溫飽程度。尤其在結婚之後,志剛每個月除去五千多元人民幣的房貸和日常開銷,手裡的錢所剩無幾。
而反觀那幾位做得很好的同學,志剛心理上很不平衡。當時讀大學的時候,這幾個人並沒有自己優秀,而現在這幾個人個個做得風生水起。例如,小青已經成為一所大學的副教授和碩士生導師,大華已經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的中階主管,萬強已經在政府機關做到了副處長,阿豪已經成為年薪過五十萬元人民幣的金融界菁英。
在一次聊天的時候,志剛把他參加同學聚會的經歷講給我聽,並且有些憤憤不平地向我抱怨道:「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可我覺得自己畢業這些年一直都滿努力的,怎麼就沒獲得太大的成就呢?你看看,到現在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真的覺得自己快要淪為窮忙族了。」
「你幫我分析一下,為什麼我這麼努力,最終卻變成『窮忙族』了呢?」志剛有點洩氣地說道。
我特意在網路上查了一下,「窮忙族」這一說法來自英文單字「working poor」,原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勞碌,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人。
概括來說,「窮忙族」有以下三個心理特點:
一、對個人未來的發展缺乏長遠的規畫
在和志剛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身上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對未來缺乏長遠的規畫。因為對未來缺乏一個長遠的規畫,所以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隨波逐流地做事—主管安排什麼工作,他就做什麼工作。雖然他在工作時表現得很努力,但是內心卻經常感到很無力。
俗話說:「窮人思眼前,富人思來年。」「窮忙族」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他們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眼前,卻很少拿出時間為未來考慮。對於「窮忙族」來說,他們更加關心和注意的是這個月是否會多發幾百元人民幣的薪水,而不是在幾年之後自己透過有計畫地提升自己晉升到理想的職位,或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