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不只「量」,VR的「價」也不理想。以臉書旗下Oculus、今年上半年靠其搶下全球3分之2市占的Quest 2為例,售價僅台幣8千元不到,「現在Oculus都是賠錢在賣,因為臉書不需要靠硬體賺錢,而那些幫它代工的組裝廠,不要說不賺錢了,搞不好都是虧錢在接單!」一名宏達電的副總級人士分析。
「當臉書把(VR)價格壓到299美元,可以想像它的利潤一定被壓得很低,這時候,代工廠要硬做嗎?還是轉移資源到別的領域比較明智?」台經院產業分析師邱昰芳指出。
這也是為何廣達在拿下第一代Oculus的代工訂單後,後來Oculus迭代的產品,都被擁有政府補貼優勢的陸廠歌爾聲學、龍旗,搶下代工權。
拚反攻! 台廠孵殺手級應用
不過,這個缺席的情況,最快明年、最慢後年,台灣業者就會挾著兩大美國品牌,與陸廠在VR市場上一較長短。
這兩個品牌,就是蘋果與谷歌。據供應鏈訊息,和碩、廣達早在3年前就分別為兩大品牌的VR與AR(擴增實境)產品進行開發,廣達還是由副董事長梁次震親自領軍一支人數逾千的團隊,今年10月,該公司更砸下5.5億元,認購以色列擴增實境公司Lumus的特別股,深化該領域布局。
至於蘋果,則在6年前就組織一支VR團隊,並委由和碩共同開發。只是,有關於蘋果為何對於VR「孵」得如此之久?一名供應鏈人士的觀察是,「關鍵在於,VR在軟體應用的『出路』、殺手級應用,還沒那麼多。」
該名人士分析,相對於市面上VR產品多是主打商用市場,蘋果的VR產品,「肯定是要打消費性市場!」但目前在該市場,僅靠著臉書透過電競需求、再輔以平價策略,才勉強打開需求,更遑論迄今還看不到「邊」的元宇宙商機。
「我們預估25年以前,元宇宙都不會帶動市場變化。」IDC分析師廖燁曦說,其實不僅軟體,目前VR的硬體技術,如視覺辨識、光學顯示、佩戴重量、邊緣運算,也都不夠成熟,因此元宇宙真正到來,仍有起碼4年得等待。
早在15年,市場就炒過一波VR商機,後來事實證明,沒有殺手級應用的科技,只會是停在話題層次的泡沫;如今,臉書改名,兩岸更有多檔「元宇宙概念股」狂飆,投資人該冷靜思考的是:包裹新商機糖衣的泡沫,是否又再次浮現在你我眼前?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侯良儒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