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我們要特別強調多年來,外界疏忽的一個台積電關鍵競爭能力,那就是由 20 年以上資深幹部及 5-10 年資深工程師,組成精密製造與研發的兩萬人資深工程師團隊,這才是台積電打遍天下無敵手最重要的資產。
2021 年 3 月底半導體產業吹起了一股亂流,擔任英代爾 (Intel)執行長不久的季辛格宣布,啟動「IDM2.0」計劃,要投資 200 億美元建置兩座晶圓廠,除了為自家的微處理晶片生產外,將為其它客戶代工晶圓生產的業務。消息公布後台積電股票連跌 2 天,首次掉到半年前的 570 元上下,到底英代爾這個決定是否真的為台積電帶來競爭威脅?
這裡要深入探討的就是,身懷十八般武藝的研發生產工程師大軍!
要知道從 1994 年起,台積電股票上市前後,開始大力招募台成清交理工科一流優秀大學、碩士生,到 2000 年這樣超過 10 年以上資歷的優質工程師團隊已累積了三、四千人,然後當年又分別購併了世大半導體、德碁半導體兩家公司。除了拿到一些先進製程設備外,重要的是又添增了上千位來自國內外具 3-5 年經驗優秀學歷的工程人力,這合起來數千位龐大工程師經過了後來 20 年的工作鍛鍊,承接來自全球各大產業科技公司、不同應用領域的專案,以及先進國家軍事航太機構委託的精密晶片製造。不僅他們在生產、研發單位分別晉升到主任工程師、經理、資深經理、部經理、副處長的中堅幹部階層,並且練就了十八般武藝的解決能力,如果扣除近 20 年自然的離職、退休等流動的一千多人,目前這龐大的中堅資深幹部群高達數千位,他們帶領 10 年以上經驗的近二萬名技術工程師,就是台積電眼前打遍天下無敵手最大的核心武器。
台積電股民投資免擔心,「護國神山」的底子夠大夠深厚
2021 年 6 月 TSMC 總裁魏哲家在自家技術論壇中即指出, 2020 年台積電運用超過 280 項技術為 500 多個客戶生產超過一萬一千種產品,就是這龐大資深工程師團隊的心血結晶!
英代爾這時候進來晶圓代工領域,不要說區區 200 億美元投資分一半代工,跟台積電中科 7 奈米、南科 5 奈米每座都要 投資 250 億美元以上,才能拉出月產數十萬片晶圓的產能投入無法相比。即使晶圓代工廠核心能力─解決良率提升的資深技術人才,由於他們長久以來只研發生產自家的晶片,並沒有具備處理像蘋果電腦智慧手機晶片或像全球繪圖晶片、AI 晶片第一名輝達(NVIDIA)這樣不同領域客戶晶片研發生產的經驗;因此,很難跟 TSMC 這群豐富專案處理經驗的萬人技術團隊競爭。
英代爾在 7 奈米(相當於台積電 5 奈米)生產良率技術未能突破,相較於台積電中科 5 奈米廠 2020 年已進入大量的量 產階段,技術落後於台積電 2-3 年、1.5 個世代,資深技術人才的質與數量又遠遠不及,台灣股民們實在不用擔心,「護國神山」的底子夠大夠深厚,勿庸掛慮。
再者,以工程師們最關心的薪資來作比較,從 2021 年初台積電再次大幅調升薪資 20%,滿一年經驗的工程師年薪至少 175 萬以上,並且,在台灣工作的工程師享有的每日兩餐、宿舍、分紅稅繳等〔註 4〕支出,這種實質購買力與英代爾同樣資深工程師比較,台積電工程師實質所得要高出二成以上,經過了 30 年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台積電工程人才平均實質所得終於高出英代爾一截!所以結論是:英代爾執行長丟下的這個炸彈說穿了只是顆啞彈,並沒有什麼攻擊力與競爭力。
當年,張忠謀帶領的領導團隊為了讓台積電在晶圓代工技術上領先競爭者,可是下了很大功夫,剛興辦的頭幾年「技術人才充沛」,是他認為台灣推動半導體產業的第一優勢。他曾分析:在一個典型半導體公司「間接人工」往往超過直接作業員,而「間接人工」絕大部分都是工程人員,所以具有理工學士學歷以上的人員,占公司人員七成以上。台灣的大學平均水準很高(TSMC 大多數都來自台大、清大、成大、交大、台科大五校),而主修理工的百分比又較西方國家為高,造成相當充沛的技術人才來源。
張忠謀也觀察到:「有一點值得提出的,在美國半導體業人員,其中來自台灣有數以萬計,這些有工作經驗的人才⋯⋯,是未來台灣半導體業的一個重要人才資源。」
1980 年代當時的經濟部長趙耀東批評台大等名校學生畢業 後大多去美國留學,是浪費教育資源,如今以結果論來看,應該說是政府當局鼓勵年輕人念理工,除了一百多所專科學校以 理工科系為主外,二十所綜合性大學也都設立理工學院,培養 了大批電機、電子、機械、化工、材料人才,其中相當大比例到美國留學又工作,幫我們儲備了相當多的電腦、半導體、通信人才。後來 30 年,成為台灣出口主力產業重要人才來源,這種無心插柳的規劃哪是趙耀東部長等高層當初設想得到的結果呢。
招收人才方面,多年下來,目前台積電博士學歷人才有二千多人,碩士超過兩萬五千人,而且是聯合國部隊,許多幹部來自中國大陸、東歐、美國、印度甚至於俄羅斯等地區。有人批評台積電將全國最頂尖的工程人才都吸收到同一家公司,如同台灣多年來大學聯考一流人才都往醫學院跑一樣,是種人才的浪費。問題是,人才是自由流動的,台積電無法也不能叫誰可以來,或不要來。如果一家企業因經營績效優異,付給從作業員起的各領域員工有相當不錯的待遇,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自然會吸引各界人才加入,這反而是該鼓掌讚揚的表現。
更何況,晶圓製造過程牽涉到數百上千道工序,每道工序又牽涉到多種物理因素變化,這麼複雜精密的生產過程,要追求量產需要達到 99.9% 以上良率目標,又是何等艱難的問題!如果沒有這一、二萬個 10 年以上優秀技術人才,投入負責上千個晶片開發生產的專案,日以繼夜的努力,台積電也不會有今天領先全球同業的卓越績效表現。
作者介紹|王百祿
現任網傳顧問公司總經理、美商邦捷董事、台灣資訊智慧財產權協會祕書長、行政院僑委會華文網路教育諮詢委員,曾任行政院研考會網站評審顧問、經濟部海外人才諮詢委員、宏碁集團第三波資訊公司外部董事、中國時報系時報資訊公司總經理、NII產業協進會執行長、工商時報記者、召集人、副主任、即時新聞中心主任、ROC科技記者聯誼會會長、中華民國科技記者聯誼會會長、台灣科技記者美國訪問團團長、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常務理事、中美技術合作會祕書長⋯⋯等多項重要工協會重要職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原標題:競爭對手沒有的萬人資深技術團隊 )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