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發生後,如何走出悲痛?輔導過無數災民的他道出,創傷嚴重的人都有個「迷思」

2018-03-07 06:30

? 人氣

人生是一個不斷接受挑戰的過程,災難是諸多挑戰中的一種。無論是天災或是人禍,是失落的或傷痛的,有心理準備和懂得回應之道的人,總能化解它,甚至轉兇險為吉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面對災難是生命的家常事,我們不能期待它不會找上門來。不可鴕鳥心態,避諱談它,心裡毫無準備,以致臨場不知所措,甚至敗下陣來,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無論是大自然的災難或意外事故,我們都得認識它,學習防治之道。然而一般人最大的迷思就是忌諱談它,以為那是不吉利的話題。

多年來我參與不少災難後的心理重建,做了許多觀察和訪談,從九二一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乃至生活和工作中受災難創傷的個案,我累積了不少心得,但最重要的發現是:對災難有心理準備,知道預做防災的人,受創較輕,也較能從創傷中走出來。此外,勇於面對心創,願意尋求協助的人,也較能從傷痛中復原。於是,忌諱做防災準備和不肯尋求創傷協助,是因應災難的最大迷思。

(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無論是大自然的災難或意外事故,我們都得認識它,學習防治之道。(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瞬間的一念

無論是地震、海嘯、洪水或土石流等天災,乃至意外事故之類,當事人在災難瞬間的一念,決定其安危和逃生的成敗。在這關鍵的剎那,有些人逃生或挽救的行動明快,故能安全脫身。有些人猶豫不決,或者一時不知所措,逃生或挽救危難的機會即刻消逝。訪問災難的倖存者,「罹難的夥伴為何來不及逃出?」這當然有許多現場的因素,但普遍都會提到,「很可惜!他在驚恐中變得僵直、退縮或呆滯,以致淪入災難的魔掌。」

從訪談中也發現,平時對防災救難有心理準備的人,他們較能保持鎮定,能在瞬間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動,於是逃生或避免災難擴大的機率大大的提高。他們在千鈞一髮之際,近乎直覺地做了正確的行動,而且清醒地努力把握眼前的一線生機。九二一大地震中,一位倖免於難的年輕人說:「驚恐中我發現屋子往前倒,立刻轉往後門逃生,撿回了一命。往前門逃的人,就在門口被倒塌下來的牆壁壓死。」

我年輕時在深山工作,豪雨一來,最怕的就是山崩和土石流,整座山坡滑動如稀泥,簡直逃生無門。但年長者總會持續觀察周遭的變化,更要大家留心有沒有「地聲」,那是一種低沉微弱、從地底傳來的聲音。他們遇有警訊,就會帶領大家逃離現場。

防災是生存必備的知識和任務。只要你曾經學習過它,有心理準備,瞬間較能做出正確反應,身家財產就得到較多的保障。一般人容易有的迷思是:災難不會發生在我身邊,或者祈求神賜平安,而忘了該學習防災應變的技巧。

(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曾經學習過防災應變措施的人,較能瞬間做出正確反應,身家財產就得到較多的保障。(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抗災的心理態度

災後重建過程中,那些受到重創的人,無論是屋毀人亡或傷殘或流離失所的人,見者無不悲愁。他們之中有些受災者能堅毅地支持下去,漸漸調適復原,甚至還能幫助別人,承擔公共事務。有些人則一蹶不振,生命力耗盡,有活不下去的念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