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數字,瑞士薪資水平高居世界前幾名的位置,平均每個人的稅前月薪大約六千五百瑞郎,換算成台幣高達二十萬左右。這樣的薪水不知煞羨多少人,但是高所得的風光背後,依然有不少低收入的族群過著貧窮的苦日子。
高所得也高物價
來過瑞士旅遊的人都能體會,這裡的物價不是普通昂貴。一般居民每個月的基本開銷,包括食、衣、住、行等消費加起來,都是一筆可觀的數字,更不要說額外的娛樂活動,還有接踵而來的稅單和雜項等支出呢。想要在世人眼中的天堂國度生存,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
用最簡單的大麥克指數換算,這裡一份大麥克套餐12.9瑞郎,幾乎是上餐廳最低消費的選擇,因此很少有每天三餐都吃外食的民眾。畢竟自己上超市買菜回家,會省下不少食物的開銷,超市甚至還依售價分成不同的等級(註1),收入低的民眾,往往只會去便宜的超市採購日常生活用品。
曾經有問券調查發現,瑞士有超過一半居民感受到經濟上的壓力。如果單身的人收入不到二千七百瑞郎、四口人的家庭未達四千瑞郎,那便會被歸於低收入戶。即使瑞士的平均所得高,但是寄生在昂貴的上流國家,沒有想辦法努力開源節流,那只能淪落為貧戶的等級。
薪資差異
雖然瑞士人向來不會將薪資拿出來討論,但是依據工作性質和職位的不同,收入的高低落差也很大。具有專業性技術的職業,像醫生、律師、教授、高階主管等等,都名列於前半段;至於勞動性質的工作,諸如收銀員、工人或文書人員,只比最低工資高一些(註2)。
薪資的多寡,也會依據國籍不同而有差異。因為瑞士的薪資水平高於周邊國家的兩倍或更多,許多住在邊境地區的鄰國居民紛紛跨國來尋找工作,而被稱為「跨境工作者」(Frontières)。這些人即使領取的薪資低於正常水平,依然能賺到比在自己國家更高的收入。這樣不但破壞就業市場的薪資行情,還導致邊境附近的失業率升高。
節省的習慣
在高物價和外來人力競爭的雙重衝擊下,多數瑞士人從小就養成勤儉的美德。尤其早期由於天氣寒冷和土地貧瘠的環境,無法生產足夠的農作物,瑞士曾經是個窮困的國家。直到工業革命之後,朝著精密工業發展才逐漸改善生活,不過民眾並沒有變得奢侈。過去貧苦的背景,養成人們節儉的個性。
政府為了改善社會中的貧困家庭,多年來極力將重心放在兒童教育及職業培訓,因為教育程度明顯地和薪資所得成正比。整體來說,多數瑞士企業會隨著年資和表現來調漲員工的薪資,所以只要你的能力出類拔萃而力爭上游,依然能夠在物價昂貴的瑞士享受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