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同樣邏輯下,這面主打「愛用國貨」、藉此提升半導體自製率的大旗,未來將透過大基金、政策補貼等力量,滲透到對岸的晶圓代工廠、IC設計廠,甚至終端產品的品牌廠與組裝廠,去引導各家業者採購國產的晶片、設備、材料,「所以未來台灣的IC設計業者像聯發科,也會受到這個現象的影響!」吳金榮指出。
一名國內研究機構的分析師則認為,就中國提升半導體自製率的發展來看,「這對聯發科來說,確實是有風險的,」但要注意的是,中國手機廠的自製晶片,可能不會這麼快問世,「畢竟現在手機市場的成長率不再,未來中國業者還會不會砸錢投入(研發晶片)、然後對台廠產生衝擊?還得再觀察。」
至於對「護國神山」台積電的影響,雖然不能說沒有,但影響性將是所有台灣業者裡最輕微的,原因,就是這家不斷追求先進製程的公司,全年有超過6成營收是該製程所貢獻,而來自成熟製程的營收占比,僅30多個百分比。
台灣業者該省思的事
對岸上中下游全包 風險浮現
以賽亞調研副總經理陳逸萍分析,台積電在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龍頭地位,使得未來即使像OPPO、小米等業者的自研晶片要投片,也會選擇向台積電下單,像對岸IC設計廠「紫光展銳」,明年有一款將供應給三星的4G整合晶片,就是採用台積電12奈米的製程。
儘管以過去1年中國半導體廠「爛尾樓」事件頻傳、建廠跳票的紀錄來看,未來中芯等業者的新產能,是否會如期投產?仍是未知數;但,台灣半導體業者仍得思考,既然提升純本土「自製率」就是對岸發展半導體的主旋律,我們又該怎麼遠離風險?
「對標」國際大咖,或許是一條路。陳逸萍指出,半導體產業的特性除了資本密集外,另一個特性,就是技術密集,事實上,即使台灣的IC設計龍頭聯發科,去年的研發費用,仍落後其同業高通、輝達、博通,「台灣廠商要有一個思維是,如果我要在我的領域成為世界第一,那我的研發費用要多少?」
吳金榮也表示,中國品牌在手機、電視強勢的市占率,將導致未來可能由下而上,導入由陸廠設計、製造的半導體,未來,台灣的半導體廠能走的路,「就是發展特殊製程與功能,像格羅方德就發展AI(人工智慧)晶片,或是開發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MS(雙重擴散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的高壓製程,這些投資都沒那麼大,而且還可以綁一些客戶。」
事實上,隨著汽車電動化、物聯網設備AI化,未來半導體的用量與應用範圍,被認為將較過去更多且更多元,當新藍海逐漸浮現,以技術見長的台灣業者,誰能捷足先登這些未來的新境地,將是置身於風暴之外的唯一道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侯良儒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