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抱起妹妹溫柔安撫,卻轉身打他一巴掌…他的故事道盡男人「不能哭」背後的辛酸

2018-03-09 12:06

? 人氣

──你為什麼會任人欺負?為什麼不能像個男人一樣,好好保護自己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於是隔天一早,夏隆挺直了腰,張開肩膀,走進教室,拎起椅子,狠狠地將帶頭霸凌他的同學砸倒在地。老師制止了他,警察帶走了他。

這個受傷的男孩,一路以來隱忍瑟縮,暗自期待,最後卻發現自己原來早就被丟下了。沒有人會幫助他,他只能自己保護自己。他終於學到,自己應該站在哪裡。於是他直起身來,握緊拳頭,戴上面具,打了回去。然後呢?他被送進少年感化院,或許還被貼上「Y染色體就是暴力」的標籤。

a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圖/想想論壇提供)

在這裡,社會的態度矛盾而弔詭:一方面,我們對於男性某些傷害他人的不當舉措過度寬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安慰自己「男人就是這樣」;另一方面,我們卻又無法忍受男性也有內在柔軟,彷彿他們並非血肉,而是鋼鐵所塑,因此要能保護自己,而且永遠不會畏懼、不會猶豫、不會不知所措

人們當然必須為自己的暴力行為負責,只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得檢視不斷餵養出暴力現象的文化土壤出了什麼問題:強迫男性「一定得長成某個樣子才是男人」的性別秩序,是問題的根本之一;而要求男孩否認脆弱情緒的日常訓練,則是衍生出來的枝枒──這就是為什麼性平運動要推動男性情感教育的原因。

所謂的情感教育(Emotional Education),並不是望文生義地教導你如何戀愛、或暗示你一定要找到什麼一生一世的親密伴侶,而是鼓勵人們藉由正確的知識、態度與技巧,學會理解並管理情緒,進而建立同理能力及正向的人際關係。

情感教育當然不是男性的專利。女性並非與生俱來就懂得溝通或同理他人的情緒,但在現有的性別秩序中,她們更有機會(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可能被迫)自幼開始練習這些能力男性則相反,他們就像鋼鐵人一樣,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和某些情緒保持距離;最後,遑論同理他人,他們甚至對自己的情緒都不夠瞭解,也不知道該如何健康地處理。

或許這正是接下來的世代必須面對的議題:愈多愈多男性卡在十字路口。他們的認知已日漸改變,比父祖輩更加認同性別平等,卻也因此更加委屈而憤怒:社會對男性的期待(以及悖逆期待將會遭致的懲罰)依然存在,傳統用以達成期待的方式卻已不可行。他們覺得自己的苦痛與受傷被悉數否認,然後再被扁平地指責成「加害者」或「既得利益者」。

早期的性別理論,耳熟能詳,朗朗上口,卻離他們的日常經驗愈來愈遠。

他們就像夏隆,抬起頭來,發現整個世界都在指責他,卻沒有人願意想想他為什麼要戴上面具。

透過舉辦男性情感團體,我們遇到許多男孩,來自不同地方,經歷各種故事,有些處境和上個世代類似,有些業已截然不同。幸運的是,我們有機會陪伴他們摘下面具,攤開過去,好好同理往時那個傷痕累累的自己。

今年,就讓我們分享這些經驗與觀察,一起換到男人的性別位置來想想看吧。

作者介紹|王泓亮

勵馨基金會總會教育專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男人想想】男人,一起來試著摘下面具吧?)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