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個家卻不想回?諮詢師:面對原生家庭的壓力,沉默是你的反抗,暴躁是呼喊…

2018-04-07 15:39

? 人氣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多年獨自在外打拚的你,性格、思想、自信心等方面已經相對成熟,可是一旦回到父母家之後,整個人又會回到青春期的感覺,情緒起伏大,性格古怪,自卑孤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會如此,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曾經與父母關係緊張。對於家庭氛圍溫馨有愛的人來說,每一次回家過年都是幸福的體驗。不過,對於另外一些在高衝突、高壓抑家庭氛圍中長大的人來說,這樣的感受可能就會很明顯。

我的很多來訪者和朋友都有類似的經歷,小時候因為家庭和父母的緣故,性格內向孤僻,非常自卑。長期處於這種壓抑狀態的人,都會想方設法改變和提升自己,在思想、生活、經濟方面都日漸獨立,性格和情感也隨著閱歷逐漸變得成熟,繼而重建自信。

可是當回到父母身邊時,那些似曾相識的感覺又會重現。那些挖苦諷刺,言語之間流露的不尊重和不信任,看似不經意的打壓、責備和矮化,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指手畫腳……這些伴隨你長大的場景,造就了你早年軟弱的性格,即使在今天他們的言行中流露出來的小細節,仍能夠深深刺痛你的內心。

任何一個從壓抑的家庭氛圍裡掙扎著走出來的人,都會對這些家庭關係裡的棘刺異常敏感。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小時候處於長期壓抑狀態的人,會想方設法改變和提升自己。(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面對父母的不屑和輕蔑,你可能會選擇爆發,也可能會用隱忍和包容的態度來面對,或者你會用比以前更聰敏的方式回擊或指出父母的過錯。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支持你的決定,只是要和以前有所不同。不過與此同時我也知道,不論你做了什麼,心裡還是會有一絲悲傷,你會問自己:

「我都這麼好了,他們為什麼還是不願對我好一些?」

你會感到氣餒,認為自己曾經的努力似乎沒有換來期望的結果,你和父母的關係依然是這樣一觸即發,難以調和。你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應該繼續在意這些事情,堅強的外表之下,你的自信和自尊可能又會像當年一樣跌到谷底。

如果這就是你此刻所感,那麼我非常想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為你端上一杯熱飲,然後對你說下面的這段話。

不要質疑自己,因為一切努力都是有意義的。

你曾經被迫承受一切,而現在你除了默默忍受以外,還有更多不同的選擇,如爆發、溝通,以及拒絕對話。

你的最大成就,就是讓自己在同樣絕望的情形下,有了選擇的權利。

不要責備自己,你所遭遇的狀況,並不是你的錯,只要你一直在努力成長和完善自己,你就是對的。

(示意圖/photoAC)
一直努力成長和完善自己,你就是對的。(示意圖/photoAC

今天的這些看似難以改變的困局,其實是你的父母拒絕反思和成長的結果。命運是公平的,拒絕成長的人,會永遠生活在一如既往的狹隘、焦慮和恐懼當中,永遠不明白自己為何感覺不到發自內心的滿足感。這個道理他們可能最終也無法明白,你無法拯救他們,你只要拯救自己,你做到了。

不要懷疑自己,你只是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下,被激發起自我保護的本能。沉默是你的反抗,暴躁是你的呼喊,這些本能曾經幫助你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現在你學會了用新的方式與自己相處,你懂得了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感受,而過去那些本能反應,讓它們繼續存在吧,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已經不需要依賴它們。

最後,不要對未來感到絕望。原生家庭的狀況無法改變,但你有能力也有權利為自己爭取美好的生活。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原生家庭的狀況無法改變,但你有能力也有權利為自己爭取美好的生活。(示意圖非本人/KBS world@facebook

作者|史秀雄

中國心理諮詢師(同台灣諮商心理師)。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師從知名社工和心理學教授曾家達,專注青年情感、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諮詢。職業理想是讓自己失業,因為那就意味著大家都過得很幸福了。

本文經授權轉自寶瓶文化出版《假性親密關係:為什麼我們看似親密,卻貌合神離?》(原標題:那個不想回的家)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