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電子業「護國神山」是怎麼來的?四十多年前蔣經國一句話改變台灣命運

2021-12-22 10:22

? 人氣

台灣電子產業是如何成為經濟支柱的?資深經濟評論家葉萬安從台灣的經濟史脈絡,道出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AP)

台灣電子產業是如何成為經濟支柱的?資深經濟評論家葉萬安從台灣的經濟史脈絡,道出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AP)

在2021年,全世界許多的國家仍然被新冠肺炎籠罩,中美貿易戰的餘波盪漾,也讓各國傷透腦筋,而台灣在一波波挑戰下,不但疫情控制穩定,經濟上還有不少收穫,國際市場對晶片的需求依然暢旺,台股大盤指數不斷站上新高點,主計總處預估經濟成長率更是上看6.09%,可說是近年來罕見的高峰。尤其是以台積電、聯發科為首的電子產業更是領頭羊,他們的走勢絕對是經濟趨勢關注的焦點,台積電甚至還受封如同中央山脈般重要的稱號——「護國神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究竟電子產業是如何成為經濟支柱的?在財經相關部門耕耘四十年、同時也是重量級經濟評論家的經建會(「國發會」前身)前副主委葉萬安,透過將台灣的經濟史脈絡,道出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美援時期時任專員的葉萬安、處員的孫震,談美援長官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他們也承接這樣的精神繼續完成未完成的使命。(圖/公視提供)
美援時期時任專員的葉萬安、處員的孫震,談美援長官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他們也承接這樣的精神繼續完成未完成的使命。(圖/公視提供)

高科技展業怎麼來?戰後經濟史一次看

台灣在二次大戰中歷經戰火摧殘、百廢待舉,國民政府遷台後,雖然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面臨資源不足的窘境。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避免大陸中共侵擊臺灣,對台灣態度轉變,近十五億美金的「美援」就像一場及時雨,讓滿目瘡痍的台灣起死回生。

在美援資助台灣的十五年間,除了挹注民生物資,更在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紮下根基,從進口替代滿足內需,到出口導向提升國際競爭力,讓紡織、塑膠、電器等等輕工業蓬勃發展。即使美援在1965年宣布收手,台灣仍然有辦法自食其力,以勞動力充足、工資低廉的等誘因,吸引大量外資投資設廠,許多鄉村年輕人如過江之鯽湧入都市求職,近一步促進了都會區的發展,但同時也拉大了城鄉差距。

美援時期是臺灣人共同的回憶,麵粉、棉花、黃豆,還有各項由美援出資的基礎建設,中橫公路、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等,在在可以看到美國對臺灣深遠的影響。(圖/公視提供)
美援時期是臺灣人共同的回憶,麵粉、棉花、黃豆,還有各項由美援出資的基礎建設,中橫公路、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等,在在可以看到美國對臺灣深遠的影響。(圖/公視提供)

到了70年代政府更因石油危機,用「十大建設」來促進交通、能源、重工業各方面的升級,鐵路電氣化、中山高、桃園機場、核電廠、煉鋼廠、煉油廠......無一不是影響深遠的重要項目。不過就在「十大建設」如火如荼興建的期間,台灣另一項重要的產業計畫也悄悄展開......。

蔣經國的遠見

當1974年初「十大建設」剛起步時,爆發石油危機,石油價格飆漲,行政院長蔣經國認為高油價將是未來長期趨勢,他推動「十大建設」中的三項重化工業,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對行政院秘書長費驊述說他的看法,表明未來工業發展,必需做重大突破。

費驊隨即邀請他交大同學、美國RCA公司研究部主任潘文淵博士來台,與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電信總局負責人及企業界、學術界代表聽取潘文淵建言。潘博士說他發現當時臺灣製電子計算機及電子錶的工廠如雨後春筍的興起,但該等產品所需的重要零件「積體電路 (IC)」是進口裝配,毫無技術可言。而「積體電路」是所有電子產品的核心零件,如臺灣發展「積體電路」有成,可帶動整體電子工業發展,進入技術密集產業時代。經與會人士三小時討論無人反對,孫運璿部長遂決定,全力推動「積體電路」工業發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