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52年底重建工作已大致完成,物價也漸趨穩定,已有能力進行有計畫的新建設。
(二)在美援支持下,從事有計畫的經濟建設
1953年政府為推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進行政府改組成立「經濟安定委員會 (簡稱經安會)」,以「計劃性自由經濟」為最高指導原則,負責國家整體經濟政策的協調、整合,及編擬「經濟建設四年計畫」的任務。
1. 發展進口替代工業
經安會下設有「工業委員會」,其召集人為尹仲容先生,開始負責「第一期四年經建計畫工業部門計劃(1953-1956)」的設計,編擬及推動任務。尹仲容接任召集人後,即確立兩大基本原則:(1)凡可增加出口或減少進口,對國際收支有貢獻的工業,優先發展,亦即充分利用國產原料及進口原料在國內加工生產,不再進口成品,即發展「進口替代」產業, (2)凡屬可以「民營」的新計畫,盡量鼓勵「民間」投資興建,不僅運用美援支持其投資,並採取保護措施,以促其發展。
由於政府主動積極推動,「進口替代」產業蓬勃發展,但因臺灣市場狹小,很快達到飽和,不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策上已到改弦易轍的時候了。
2. 發展「出口導向」工業
1956年工業委會草擬「第二期四年經建計畫工業部門計畫(1957-1960)」時,即自「進口替代」改為「出口拓展」後改稱「出口導向」改革。
1957年尹仲容改任經安會秘書長兼外貿會主任委員,為落實「出口導向」政策,於1958年4月推動「外匯貿易改革」,不僅將當時「多元匯率」改為「單一匯率」,並將新臺幣大幅貶值,自新臺幣24.78元兌一美元,貶為40比1,達到新臺幣匯率適當水準;同時採取多項鼓勵出口措施,使出口迅速擴張,外匯收入增多,解除部分管制,開放進口市場,讓市場價格機能恢復作用。該項「外匯貿易改革」被學者稱讚,認為向「經濟自由化」邁進一大步。
(三)為美援停止做準備
1958年9月政府改組撤銷「經安會」,擴大美援會組織,任尹仲容為副主任委員,仍兼外貿會主委,1960年再兼臺灣銀行董事長。
1959年美援當局告知我政府美援政策改變,自過去的贈與改為貸款,沒有國家配額。因此未來美援不確定因素大幅升高,且有隨時停止的可能。此一訊息報告最高當局,指示「自力自強」。
1. 研擬「加速經濟發展計畫大綱」
尹仲容副主委奉指示後,隨即與美援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作榮研商因應對策,決定先研擬「加速經濟發展計畫大綱(1961~1964)」,交筆者研擬,將經濟成長目標自過去的6%、7%,提高為8%,而且要將提高的所得不能增加消費,而將其儲蓄起來,作為增加投資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