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民不聊生的台灣,如何創造經濟奇蹟?前經建會副主委憶當年「2大關鍵」成就輝煌紀錄

2021-12-22 10:02

? 人氣

二次大戰以後,臺灣不僅在短期內完成重建,更進一步創造經濟發展奇蹟。(圖/公視提供)

二次大戰以後,臺灣不僅在短期內完成重建,更進一步創造經濟發展奇蹟。(圖/公視提供)

二次大戰末期,臺灣遭受美國戰機猛烈轟炸,損失極為慘重。光復初期民生凋敝,物資極端缺乏,陷入惡性通貨膨脹,失業問題嚴重,民不聊生,臺灣經濟已面臨崩潰邊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臺灣不僅在短期內完成重建,更進一步創造經濟發展奇蹟。臺灣當年能創造如此輝煌成就,其關鍵因素有二:一是美國經濟援助適時到達;二是最高執政當局善用賢能,進行各項重大建設與改革,凝聚國人共識,共同為國家建設奮發努力所致。

美援時期是臺灣人共同的回憶,麵粉、棉花、黃豆,還有各項由美援出資的基礎建設,中橫公路、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等,在在可以看到美國對臺灣深遠的影響。(圖/公視提供)
美援時期是臺灣人共同的回憶,麵粉、棉花、黃豆,還有各項由美援出資的基礎建設,中橫公路、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等,在在可以看到美國對臺灣深遠的影響。(圖/公視提供)

美國經濟援助適時到達

1950年7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避免大陸中共侵擊臺灣,特於7月27日派遣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並於1950年底開始對臺灣經濟援助。該時正是臺灣光復初期重建工作,面臨資金、物資、人力與技術短缺關鍵時刻,美援的到達,誠如臺灣省主席陳誠所言:是「即時雨」,使重建工作加速進行,提早完成。

美援自1950年底至1965年6月底的十四年半間,共經援臺灣近十五億美元,平均每年一億美元,相當於該時期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5.4%,資金及物資的增加,對當時物價穩定及加速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當年美援物資進口高占臺灣總進口的近30%,不僅有利於物價的穩定,更解決外匯短缺問題。美援近十五億美元,同時彌補了投資財源不足問題。當年美援的投入相當投資總額的四分之一 (25.7%),亦即美援提高了我們投資三分之一以上(34.6%),不僅提高生產力加速經濟成長,更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解決嚴重失業問題。

由於我國有效利用美援,加速經濟成長,奠定經濟起飛的基礎。當美國於1960年代中期,對受援的一百多個國家利用美援效果作評估時,發現我國有效利用美援,已有「自力發展」的能力,遂於1965年6月30日將我國列於第一批停止美援的三個國家之一。

美援時期時任美援會專員的張鈞、美援會助理員的魯炳炎回到美援會的歷史場景(現為總統府旁的國發會),細數美援會和其長官的工作情景與記憶。(圖/公視提供)
美援時期時任美援會專員的張鈞、美援會助理員的魯炳炎回到美援會的歷史場景(現為總統府旁的國發會),細數美援會和其長官的工作情景與記憶。(圖/公視提供)

財經重臣推動的重大建設與改革

(一)驚濤駭浪中穩住陣腳

光復初期政府面對艱難困局咬緊牙根,凝聚800萬軍民團結一致,共同奮發努力,踏上堅苦奮鬥的征途。

1949年是臺灣轉危為安的關鍵年,在經濟方面進行了下列重大改革:

1. 臺灣省主席陳誠主導,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全力支持省政府推動「農地改革」;

2. 臺灣省財政廳長兼臺灣銀行董事長嚴家淦,一方面推行稅制改革,配合我國的體制;另方面改革幣制,廢舊台幣發行新台幣,且限額發行新臺幣二億元,向中央爭取自上海運來的三百多萬兩黃金中撥給臺灣銀行80萬兩,作為百分之百的發行準備,並採取一連串配套措施,增加人民對新臺幣的信心,奠定日後物價穩定的基礎。

3. 成立「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由尹仲容擔任副主任委員,且實際主持該會責任,統籌規劃資源分配及戰後重建工作。在當時資金、物資、人力與技術等極端短缺的困難下,尹先生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不僅全力進行重建工作,還為未來經濟發展需要,進行了兩次重大決策:一是將電力、肥料及紡織三項列為優先發展的工業,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進行新的建設;二是在該會下成立「對日貿易小組」,且親赴日本與當時駐日盟軍美國代表,進行了108天的艱苦談判,終於簽訂「中日貿易協訂」,解決日後臺灣對外貿易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