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宋徽宗、蔡京等人利慾薰心,不聽勸告。最終,事件的發展就如宋昭所言,北宋國滅,中原塗炭,給後人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所以,對於南宋政府的「聯蒙滅金」,以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裡的話來說,就是:「宋帝國幫助蒙古消滅金帝國,在感情上有合理的解釋。但竟然再蹈歷史覆轍,像盲目的蠢豬一樣,咻咻然把頭伸到巨怪的血盆大口中,便找不出合理的解釋了。因此,我們只好認為,歷史至少對某些人不發生教訓作用。」
其實,南宋政府之所以要「聯蒙滅金」,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早在1196年,成吉思汗還在草原上來回馳騁的時候,南宋的宰相余端禮就對當時的皇帝宋寧宗說:蒙古發展迅猛,很可能會進犯中原,到時候恐怕是我們的勁敵。
宋寧宗點頭贊同,傳令駐守在邊界的所有軍隊都加強戒備。
到了1211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開始發動滅金戰爭。
南宋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要接受北宋滅亡的教訓,「扶金抗蒙」。原因就是:這時候的形勢與北宋末年差不多,蒙古滅金只是時間問題,如同前朝大臣宋昭所說,一旦弱虜被消滅了,國家就會和強虜為鄰;而對於這個強鄰,我們不能對它進行有效的制約,那就將是我們大禍臨頭之日!
可是,「扶金抗蒙」只是南宋君臣的一廂情願—因為,金國不樂意。
金國在蒙古的連續打擊下,丟失了兩河和山東的地盤,國土面積迅速萎縮。為了挺過難關,金國採取了「北失南補」的策略,即在北邊打不過蒙古人,失去了北邊的土地,那就向南侵略軟弱的宋國,透過侵占南邊的土地來彌補損失。面對金帝國發動起來的全面侵略戰爭,南宋政府能夠做的只能是奮起抵擋。所以說,雖然這時的南宋政府還沒「聯蒙」,但也參與到「滅金」的實質性活動中了。
所以,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年底,南宋政府正式和蒙古結盟。而直到這時,金國才想起向南宋求救,大談脣亡齒寒的道理,南宋君臣幾乎被金國使者說動。
金國、蒙古都不是他對手,孟珙打仗未嘗一敗
孟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個時候,就算是天皇老子也救不了金國,和金國聯合,勢必會激怒蒙古。當下之計,不如聯合蒙古,拖延與蒙古開戰的時間,在必將到來的宋蒙決戰前爭取備戰時間。另外,在聯合蒙古滅金的過程中,既可以透過對金作戰向蒙古展示宋軍實力,去其輕我之心,又可以搶占一些地盤,增加我戰略縱深。
所以說,聯蒙滅金,是形勢所迫,身不由己。
紹定六年(1231年)四月,金軍被蒙古大軍打得大敗,金國皇帝金哀宗完顏守緒逃到蔡州。蒙古元帥那顏奔盞邀請孟珙戍守鄂州,討伐盤踞在唐州、鄧州一帶的金軍將領武仙和武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