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別人,你才會更強大!寇哈特心理學:別再被「人活著就要靠自己」的論調給洗腦

2018-03-28 08:20

? 人氣

「只要三天,你就能改變!」「這樣你也可以變得很輕鬆!」……在書店看見這類自我啟發書籍的封面,幾乎都在說著「看了這本書,你也可以跨越人生的困難!」等等,羅列著這類看來極有魅力的說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當你拿在手上開始看,才發現裡面寫到後來,「人類終究是一個人。總而言之,你也要努力活著!」 多半變成這些精神論。

不過,真的是如此嗎?一個人堅強地活著,是人類的理想姿態,但我們必須要這麼堅強才行嗎?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人類終究是一個人。總而言之,你也要努力活著!」 真的是如此嗎?(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二○一六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東京工業大學的榮譽教授大隅良典,在領獎時的訪談中做了以下回覆:「我是因為有妻子支持,才能得到這個獎。」

「都是託家人的福」、「因為有這個人,才有辦法完成」等等發言,常會在各種頒獎場合聽到。感覺聽起來像是場面話,但能說出這些詞彙的人們,的確是「非常堅強」的。

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研究,需要每天有耐心地面對乏味實驗的反覆操作、嘗試,以及錯誤的連續循環。因為我們只看到結果,以為領獎人是一口氣大獲成功而登上名人堂而成為大獲成功的人物,但實際上,連續失敗才是研究的本質。一次就成功這種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研究者所必備的,是我們幾乎無法想像的忍耐力以及努力。

然而,研究者是普通人,當然也會有感到沮喪的時候。那時,就關係到是否有人願意支持沮喪的自己。

對研究者來說,這跟實驗的累積是同樣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她的支持,我或許就能持續這份工作啊……」

「跟著這個主管的話,應該可以成功!」

「因為存在著這位既是對手,也是同伴的傢伙。所以,我才能前進。」

以上這些想法和度過困難的方式,就是「寇哈特流派」的生存方式。

因此,剛才所述大隅榮譽教授的例子,並非只是場面話,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寇哈特流派」的發言。而且這些可解釋為褒義上的「依賴」。

(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研究者是普通人,當然也會有感到沮喪的時候。那時,就關係到是否有人願意支持沮喪的自己。(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當然,心理上的依賴,也有各種型態與程度。

例如,沒有看穿想欺騙自己的人而依賴了對方,就會有不好的遭遇;如果過度依賴對方超越了必要的程度,自己也可能會變成跟蹤狂。這些例子,就難以歸類為寇哈特流派的依賴了。

也就是說,依賴有分為「良好的依賴」與「劣質的依賴」。寇哈特流派的依賴,當然是指「良好的依賴」。「良好的依賴」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我在書中繼續為各位說明。

作者|和田秀樹

一九六〇年生於日本大阪。東京大學醫學院畢業。曾於東京大學附屬醫院擔任精神神經科助手,擁有美國卡爾梅寧格(Carl Augustus Menninger)精神醫學院國際研究員等經歷。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和田秀樹身心診所院長等。著作有《與孤獨共處:卸下偽裝、回到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九個習慣》、《虛構自我:為什麼他們會美化自己、誇大表現?你又為什麼會受騙?》、《思秋期:逆齡抗老不生病,迎接幸福晚年的60個身心保養術》、《成熟大人的吵架技術》等。

他是日本國內唯一一位在「自體心理學國際研討會」中口頭發表的醫師,其論文被自體心理學論文集(Progress in Self Psychology)二度收錄,為日本首例,並被譽為日本自體心理學界的第一把交椅。他也在由堺雅人主演的日劇《王牌大醫生》(Dr.倫太郎)中擔任協助指導。

本文經授權轉自時報出版《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原標題:擁有「可依賴對象」的人比較堅強)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