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以前做園藝,在忠孝東路四段、信義區有很多土地,用來種花、植樹。那時,東區都是稻田,信義區是兵工廠,國慶日前,兵工廠會試放煙火,美極了。
童年結束,我也沒煙火可看了。一九七八年中美斷交,我媽媽怕兩岸開打,催爸爸在一個月內變賣家產,倉促移民到美國。沒想到,戰爭沒發生,東區還漲成天價,親友背後笑我們,當初如果沒移民,現在我家不會輸連戰。
那大筆賤賣的土地,讓全家人都有種說不出的遺憾。我家在美國開花店,異國打拚不容易,爸爸有時會藉酒意發脾氣罵人,媽媽不敢說後悔,鬱悶放心底,整天工作,很少笑。
爸媽重男輕女,常說:「女兒沒有財產可分。」我很不平衡,二十五歲時為小事跟媽媽吵架,賭氣回台結婚。夫家環境和我家差太多,我無法適應,得了厭食症跟憂鬱症,六年後離婚。
最慘的是我弟,他朋友覬覦他的家產(我家還有一些房子沒賣光),騙他回台灣投資,他賠光積蓄,還罹患妄想症。他生病後,常指著老家神桌,鬼鬼祟祟說:「爸爸把遺囑藏在頂上。」我以為是他的幻想,他就去拿來叫我看,計較誰分的房子比較多。
以前我很疼弟弟,他偶爾去住療養院,還打給我,口氣很兇:「新店那個房子是我的!」我哄他:「好,統統給你。」他才滿意地掛斷。我年輕時很多人追,有時難免遺憾,當年若嫁有錢人多好,可以讓家人過得更好,但消逝的青春就像賣掉的土地,不可能追回。看到弟弟為了錢變成這樣,我發現,金錢不是祝福,它是難以下嚥的後悔藥。
Abbie/46歲/家管/台北市
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作者介紹|陳函謙
1976年生,畢業於師大國文系、清大中文所。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十八歲時覺悟自己的作家之夢終要幻滅,於是立志當記者。曾任職中國時報市政組、壹週刊與鏡週刊人物組共十餘年,以及四年全職媽媽。擅長小人物採訪寫作,合著有《有故事的人,坦白講》。目前任職於鏡傳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我不是自己的》(原標題:金錢不是祝福)
責任編輯/邱劭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