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從書上學到很多,所以才能成為現在的我,我也深知身邊有閱讀習慣的人是屬於少數。即便知道閱讀這件事為我帶來很多,也體認到閱讀這件事的重要性,但它和其他活動相較之下,優先順序永遠是在後頭。而我自己在國高中甚至大學階段,平常為了讀課本、準備考試就忙不過來了,哪還有力氣去看書呢?閱讀這件事,變得只有在寒暑假時才能發生。
然而,不只是這門課,老師要求學生閱讀和人類文明相關的書,在其他的課堂中,也可以看見「閱讀」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下面這張圖便可以發現這堂課的任務是「讀三本和魚有關的書」,不是讀課本、不是寫習作、更不是考試。當知識被分拆成一課又一課的大小時,雖然容易記得、但也容易忘記,雖然能夠考試、但什麼都不會留下,也難以在未來派上用場。
閱讀的習慣和能力,就是在這樣一天又一天的課堂任務中被養成的。即便沒有占掉整面牆的大黑板,沒有一人一本的課本和習作,也能學會他們該學會的能力,甚至比體制內學校的學生更多。
不論是在哪裡的蒙特梭利活動、課程、或是朋友之間的閒聊,我經常聽到的問題就是「實驗教育(有時候特指蒙特梭利教育)出身的孩子,要怎麼適應考試?」我認為學習熱忱就像是火苗,老師的工作是用盡全力避免火苗熄滅,因為將來這把火夠旺了,便足以靠自己的力量,照亮無知的黑暗。所以只要孩子心中的那把火還沒熄滅,就算是在體制內學校,他們也能學得很好。
國家課綱越來越強調閱讀素養,但閱讀素養從哪裡來?如果只是在國文課的時候閱讀,只是在被迫帶去圖書館的時候閱讀,只是在早自習被規定的時間內閱讀,還能讓學生自動發現閱讀這件事的樂趣,還能讓學生擁有所謂的「閱讀素養」嗎?
在這間教室中,放了很多很有意思且知識含量高的書,有時候我也會想要和孩子一樣,坐下來好好讀一本書,並撰寫閱讀筆記。更重要的是,學生並不是被逼著讀書的,也不曾被逼著讀完一本書。我很幸運,生命中有閱讀這件事的存在,閱讀也真的幫了我很多,而現在我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體會書海的美好。
學習的第二個步驟:工作時間
一般學校的課程結束之後,會由老師出「回家作業」,來做為學生的延伸學習方式。這時候,習作與題目,甚至是準備考試,就是學生進行延伸學習的主要方法。然而在蒙特梭利學校,學生會在工作時間自己規劃要在什麼時候完成課堂任務,以及要進行什麼樣的研究與學習。
舉例來說,我曾在教室裡的白板上看到一個清單,上面列了學生在單次長達三小時的工作時間中可以做的幾件事情。其中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