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審訊情節是真的!測謊專家教你識破謊言,看完冷汗直冒:還是講真話比較實在

2022-04-24 09:10

? 人氣

說謊者再怎麼隱藏,還是會從枝微末節透露異常,逃不過專家的法眼。(資料照)

說謊者再怎麼隱藏,還是會從枝微末節透露異常,逃不過專家的法眼。(資料照)

說謊者意識到交感神經的反應後,會進入到認知反應階段,並從心理與生理兩方面產生因應對策,目的在於隱藏說謊線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舉例來說,說謊者為了隱藏發抖的雙手或坐立不安的表現,他們通常會盡力控制、想辦法隱藏線索,避免被發現,例如緊握手邊的筆,或把手藏在口袋裡或桌子下,這些都是說謊者的基本對策,也是你的「測謊雷達」應該要注意的線索。

說謊者通常會意識到自己的明顯破綻,並且試圖控制或隱藏,不過對說謊者而言,因為對自身行為改變的自我監控能力有限,想要控制或隱藏謊言線索的能力也同樣有限。

有些說謊後的破綻,說謊者比其它人都來的容易察覺與控制,例如先前曾提過的坐立不安就是一種可以輕易由說謊者監控並隱藏的特定「說謊線索」;也有一些說謊後的破綻很難由說謊者本身所察覺與控制,例如瞳孔大小、呼吸頻率或是顫抖的聲音。

因為人體會透過不同的神經行為通道(nervous behavioural channels)處理進出大腦的訊息,若說謊者處理訊息的通道速度極快,就比較容易能監控自身的特定行為,透過高度傳導性通道進出大腦的訊息能夠自由快速流通,提供說謊者足夠的回饋資訊,便能在某種程度上掌控說謊後的破綻。

舉例來說,敲手指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具有高度重複性的熟練動作(具有高度傳導性),因此說謊者便能選擇隱藏手部動作,或是透過抓住桌緣或筆來隱藏破綻。

簡單來說,說謊者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改變,手指的動作頻率會比平常高,因此個人的認知反應就會提醒自己要放慢動作速度,或是完全隱藏自己的動作(例如抓住桌腳或椅腳)。

神經行為通道的「傳導性」大不相同。在上述例子中,另一種極端的可能性則是神經行為通道的傳導性極低,甚至完全沒反應,說謊者因缺乏足夠的回饋訊息,便無法在說謊後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舉例來說,瞳孔放大(散瞳)是說謊的特徵之一,人們不常控制瞳孔大小,就算想做也很難做到,因為這是一條鮮少練習的通道,缺乏傳導性,故難以控制。在不常練習的情況下(除非是被拍攝到),這就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的最佳線索,說謊者很難隱藏這一點。

簡而言之,若訊息能在神經行為通道中自由、迅速的流動,說謊者就能輕易控制「說謊線索」;反之,若通道的傳導性較低,說謊者便無法在說謊後,準確察覺自己的行為變化。

身為人肉測謊器,你不能低估透過高傳導通道所傳遞出來的線索,例如手指頻率、手部動作,以及說話的速度與內容,但你的觀察重點應該要擺在低度傳導通道所傳遞出來的線索,例如下半身的動作、眼神以及表達細節。

之所以要持續監控而非忽略由高傳導通道所傳遞出來的破綻(例如手指動作),是因為不管這些通道的效率或傳導力再高,在正常的情況下,說謊者也可能難以控制,因為說謊者在努力維持說話內容的合理性與可信度時,還會試圖想掌控所有的通道,控制所有可能的破綻;要同時做到這些事情,會對大腦造成認知負擔,導致說謊者行為失控,露出破綻。畢竟人類的腦力有限,能同時處理的任務量也有限。

延伸閱讀:這種謊言破綻,美國總統也曾露餡:對方說「我不會說謊」,言外之意就是會說謊

若以貨幣概念來解釋,試想:若大腦中隨時都有一百元可以支配出去、進行不同的任務,為了避免謊言露出破綻,說謊者必須謹慎分配任務價值,分配的可能性如下:

五元:處理與謊言無關的例行事物,例如回應周遭噪音、口渴或是注意體溫。

五元:確保不會頻繁眨眼。

十元:控制手部肢體動作。

十元:控制下半身肢體動作。

十元:確保眼神真誠度。

十元:控制語速及說話內容。

十元:思考若謊言被戳破後的下場及處理相關壓力。

四十元:處理回應他人問題的訊息內容,組織具有可信度的謊言、隱瞞真相。

總值:一百元

上例是以當事人運用百分之百的專注力來掩飾謊言為前提,這些數字會因個人情況及事件情節而有所不同。

如果說謊者經過長時間訊問,必須不斷回想先前的謊言,並且不斷製造符合謊言的新訊息來遮謊,則說謊者在這部分就已經耗去四十元的成本。如果掩飾謊言的成本為一百元,那麼說謊者勢必得從其他部分挪用金錢,自然會對其它傳導通道造成影響。

舉例來說,如果問說謊者一個特別困難、無法當下迅速自然回答的問題,那麼四十元的專注成本肯定不夠,於是說謊者就會選擇低頭,將專注力轉移到其它東西上,藉此換取時間思考,然後才回答問題。

而實際情況是因為當下情況已經超出說謊者的認知處理能力,在四十元的戶頭中已經是「零餘額」,為了保持帳戶收支平衡,他就得從「眼神真誠度」的帳戶中提取十元,以確保有足夠的現金能用以編織適當的語言回答。

這在測謊者的眼中說明兩件事:第一,說謊者已經停止真誠的眼神交流(謊言破綻);第二,在回答問題前有明顯的停頓(另一個破綻)。

一個誠實的人不需要同時監控多種傳導通道,因此有八十元的成本可以專心回答問題,並且組織適當的回應內容。由於誠實者在回應過程中的認知負荷並未達到飽和,回答內容會較為流暢自然。

大腦帳戶中的各項成本之間存有一種健康的平衡關係,這說明了講實話是一項不錯的投資!

一個人說謊越多(回答一連串問題),就必須越專心思考說話內容,進而沒有多餘的精力監控自己的其它行為。如果說謊者一心想著如何監控自己的非語言類行為,那便無法維持可信的謊言內容,結果會導致說話內容不合邏輯或毫無說服力,因為這一切已經超過說謊者所能承受的心理負荷。

好萊塢犯罪電影中經常會出現嫌犯心理負荷超出承受範圍的戲劇化反應,一旦嫌犯面斷一連串高強度的訊問時,心理壓力會隨之增加,也就無法繼續說謊,最後不得不認罪。雖然這是電影情節,但理論上是正確的。

嫌犯在面對一連串迅速接踵而來的問題時,基本上是無法自然回答(因為每句話都得經過編造),更別提想透過控制身體動作來表示自己的無辜,因為這已經大量超出嫌犯的認知負荷,進而導致他心智上的崩潰瓦解。

若你想測試一個人是否說謊,只需問他一連串的問題,看看對方是否會崩潰!如果成功了,你會發現對方所說的話毫無邏輯、沒有任何意義,也或者會露出明顯的說謊破綻,例如坐立不安、突然轉換話題或是停頓很久才做出回答。

作者簡介|大衛.克雷格

法學博士,其研究內容涉及國際祕密觀察項目,範圍涵蓋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及荷蘭。

在祕密觀察的工作環境中,判斷他人說實話與說謊話的能力事關生死,這也是本書的起源。

克雷格博士擁有二十餘年的犯罪學經驗及測謊研究,並投入數百小時研究發展出全球測謊領域的頂尖理論架構,提供讀者在執法、學校教育、親子教養、人際關係與商務談判等領域一套實用且簡易入門的識讀人心技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國際犯罪學專家教你分辨真偽、立破謊言:掌握關鍵五步驟,潛臺詞、微表情、肢體語言、文字漏洞,瞬間現形》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