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審訊情節是真的!測謊專家教你識破謊言,看完冷汗直冒:還是講真話比較實在

2022-04-24 09:10

? 人氣

說謊者再怎麼隱藏,還是會從枝微末節透露異常,逃不過專家的法眼。(資料照)

說謊者再怎麼隱藏,還是會從枝微末節透露異常,逃不過專家的法眼。(資料照)

說謊者意識到交感神經的反應後,會進入到認知反應階段,並從心理與生理兩方面產生因應對策,目的在於隱藏說謊線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舉例來說,說謊者為了隱藏發抖的雙手或坐立不安的表現,他們通常會盡力控制、想辦法隱藏線索,避免被發現,例如緊握手邊的筆,或把手藏在口袋裡或桌子下,這些都是說謊者的基本對策,也是你的「測謊雷達」應該要注意的線索。

說謊者通常會意識到自己的明顯破綻,並且試圖控制或隱藏,不過對說謊者而言,因為對自身行為改變的自我監控能力有限,想要控制或隱藏謊言線索的能力也同樣有限。

有些說謊後的破綻,說謊者比其它人都來的容易察覺與控制,例如先前曾提過的坐立不安就是一種可以輕易由說謊者監控並隱藏的特定「說謊線索」;也有一些說謊後的破綻很難由說謊者本身所察覺與控制,例如瞳孔大小、呼吸頻率或是顫抖的聲音。

因為人體會透過不同的神經行為通道(nervous behavioural channels)處理進出大腦的訊息,若說謊者處理訊息的通道速度極快,就比較容易能監控自身的特定行為,透過高度傳導性通道進出大腦的訊息能夠自由快速流通,提供說謊者足夠的回饋資訊,便能在某種程度上掌控說謊後的破綻。

舉例來說,敲手指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具有高度重複性的熟練動作(具有高度傳導性),因此說謊者便能選擇隱藏手部動作,或是透過抓住桌緣或筆來隱藏破綻。

簡單來說,說謊者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改變,手指的動作頻率會比平常高,因此個人的認知反應就會提醒自己要放慢動作速度,或是完全隱藏自己的動作(例如抓住桌腳或椅腳)。

神經行為通道的「傳導性」大不相同。在上述例子中,另一種極端的可能性則是神經行為通道的傳導性極低,甚至完全沒反應,說謊者因缺乏足夠的回饋訊息,便無法在說謊後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舉例來說,瞳孔放大(散瞳)是說謊的特徵之一,人們不常控制瞳孔大小,就算想做也很難做到,因為這是一條鮮少練習的通道,缺乏傳導性,故難以控制。在不常練習的情況下(除非是被拍攝到),這就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的最佳線索,說謊者很難隱藏這一點。

簡而言之,若訊息能在神經行為通道中自由、迅速的流動,說謊者就能輕易控制「說謊線索」;反之,若通道的傳導性較低,說謊者便無法在說謊後,準確察覺自己的行為變化。

身為人肉測謊器,你不能低估透過高傳導通道所傳遞出來的線索,例如手指頻率、手部動作,以及說話的速度與內容,但你的觀察重點應該要擺在低度傳導通道所傳遞出來的線索,例如下半身的動作、眼神以及表達細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