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讓微博都緊張的App——抖音,是怎麼讓人上癮的?看這些「魔性設計」就知有多可怕…

2018-04-25 13:12

? 人氣

不可預測的內容

在抖音首頁的推薦頁面,每次手指下滑,我們似乎永遠猜不到下一個影片會是什麽,這種機制可以被稱為間歇性變量獎勵(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每滑動一下,會出現是萌蠢的猫狗,還是搞笑的惡作劇,還是某個小技巧的教程,還是某個明星的生活動態,或者是一個廣告?估計只有抖音的個性化推薦算法才知道答案。

或許有時候抖音推薦的影片,你並不喜歡。這時可能有人會這樣想:這個影片不喜歡,劃走就好了,15 秒的影片並沒有很長,就算影片很爛沒有創意,也聽到了很有張力和表現力的 BGM 呀,看下一個影片就好了。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話,那麽這種想法可以被稱為「帶動機的感知」(motivated perception),它會改變我們使用抖音時產生的負面情緒。

以上這些,都會讓在抖音上看影片的用戶,體驗到行為上癮中「無法抵擋且無法預知的積極反饋」這一個要素。

自動循環播放

抖音裡的影片播放,其中一個重要的交互就是自動循環播放。在你的手指剛上劃,全螢幕顯示並配有個性化背景音樂的影片撲面而來,是不是有點反應不過來?這種「措不及手」的感覺,其實是科學的。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認為,人腦中負責其他底層感官的部位會第一時間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比如聽覺和視覺的刺激,而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皮質則總會慢上半拍,沒有前者那麽迅速。

因此我們的大腦,確實會先接收到抖音影片的音樂和圖像,接著才會去理性思考:這個影片講了啥,我接下來要點讚還是要刷走它。

像抖音影片的自動循環播放,微信朋友圈裡的小紅點,更多 app 使用的那些色彩鮮艶、靈動漂浮的圖標,都在人們「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收割了注意力和時間。

15 秒引起的「袢子」

抖音的影片為 15 秒,通常不能完整地呈現一段配樂,影片的內容一般也無法展現完整的故事和情節。因此抖音的很多影片,都會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多看幾遍,甚至會對這些並不完整的影片記憶深刻。

這是一種被稱為「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的心理現象,這個理論認為人們本能有著將事情做完的驅動力,而那些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會比那些已經處理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

心理學家布爾瑪‧蔡格尼克。(圖/愛范兒提供)
心理學家布爾瑪‧蔡格尼克。(圖/愛范兒提供)

20 世紀初期,心理學家布爾瑪‧蔡格尼克做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她讓一群成年人去做 20 個簡短的小任務,比如動手類的塑粘土、造箱子,智力類的解謎題、數學題等。蔡格尼克讓參與者完成部分任務,並對另外一些還沒有完成的任務進行干擾。隨後,讓受試者回憶自己做過的任務,數據顯示,記得的未完成任務,是已完成任務的兩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