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課綱也強調素養導向,不少家長感到疑惑與焦慮:究竟什麼是素養?為什麼以素養為主軸?面對未來,孩子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又有哪些?
另外,素養導向學習能否真實發生,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但「素養導向是什麼?怎麼教?」恐怕也是教育工作者心中很大的疑惑。政府有哪些措施,民間又有哪些力量,陪伴第一線教師培力與增能?
素養是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
「素養結合知識、能力與態度,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的能力,」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高中優質化計畫主持人陳佩英談到,面對未來,需要的是抱持成長的心態,有自我調整、持續學習、解決問題等能力。簡單來說,素養教育就是一種「成人」或「全人」的教育,強調學習必須連結真實的生活情境,而非零碎的知識或特定的能力,並具有下列幾個重要的面向:
1. 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
以學習者為中心,將每一位學習者視為不同的個體,是素養導向教學的最大特色。這意味著:每個孩子都能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按照自己的步調發展能力,探索多元的學習機會,與他人合作學習,反思自己的學習等,成為終身學習者。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劉美慧分析,IB課程有個「20/80原則」,老師的講述只占20%、80%是設計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十分重視探究、實作、實驗,在學校會展示很多學生的作品(比如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太陽系模型);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以及如何學習,並做為校園空間布置的一環。
2. 注重個別差異化的學習
新課綱也賦予學校、教師和學生更寬廣多元的發展空間。所謂「成就每一個孩子」,也就是過去講的「一個都不能少」,但要幫助每個孩子適性揚才,就要考量他們不同的興趣和程度,提供多元探索、適性發展的機會。
舉例來說,學校可以考量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彈性調整學習的時間、年級及班級的組合。特別是英語、數學等學習落差較大的學科,依照不同程度來分組教學,更能達到因材施教。
此外,國小、國中階段每週有彈性學習課程,可進行跨領域的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社團活動與技藝、特殊需求領域及其他類課程。到了高中階段,更減少必修學分、提高選修學分,開設校訂必修、多元探索或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等,就是希望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及方法。
孩子的學習路徑調整了,升高中或大學的考招路徑也會配合調整,減少以單一考試選擇學生的比重,而希望更看重學習歷程的多元表現,讓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找到適合的人生跑道。
3. 在生活中能實踐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