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和平解決,誰想要抗爭?即使常被罵被恐嚇,她仍投入社會運動是因為...

2018-05-10 17:06

? 人氣

「嗨!你好,我是林奎妙。」迎面走來的她帶著親切的笑容搭配樸素的裝扮,同時有著堅定的眼神,與平常在電視上看到社運人士慷慨激昂的形象有所差異,這是我與她見面的第一印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會有這種落差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一般人對於社會運動工作者的認識,大部分都藉由重要的社會議題或新聞播報中去認識他們。但由於多數議題與我們切身並不相關,加上台灣媒體渲染式的新聞播報方式,因此我們看到這群人的身影都是在新聞畫面中聲嘶力竭、群情激憤的樣貌;然而對於該社會議題的了解卻不深入,進而對這群人有了刻板印象,甚至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媒體更將這群關心社會議題的年輕人冠上「覺青」一詞,作以代表青年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代名詞。

創造與改變是社會運動的意義

與台灣多數學生一樣,畢業於台大心理系的林奎妙,其實是依照指考志願序誤打誤撞填上的,所以在大學期間除了心理系的課程外,她也同時修了社工與社會學的課程,進而在課堂中接觸到社會運動相關的議題。

「當時台灣是阿扁政府執政討論廢除公娼的政策,引起社會很大的爭議,政府、公務員、底層人民各自面臨的問題與拉扯,令我非常震撼。」 林奎妙選擇投身社會運動的原因在於「創造」,因為社工在台灣現有的體系下,只能扮演彌補的角色,但社會運動卻能夠創造出改變與機會,因此在大學畢業後,她毫不猶豫地投入社會運動,並以公娼議題為她進入社運圈的第一個戰場。

在經歷過幾年精彩且激烈的社會議題抗爭之後,近年來林奎妙選擇文資議題做為下一個投入的目標。「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公娼這種類型的社會議題太過尖銳,而且牽涉層面太廣,非常容易造成多方衝突與矛盾,這並不是我樂見的事;而文資議題則較為柔和,大部分屬於共同的地方文化記憶,因此可以與地方居民共同討論,衝突自然減少許多。」

平常閒暇時林奎妙都會和朋友去四處旅行,聽聽別人的社區故事及歷史記憶,她認為文化資產珍貴的地方並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其作為歷史記憶的橋樑,連結著過去與現在,讓曾經接觸的居民們,有著共同的記憶並傳承給下一代的人們,進而再創造新的連結與故事,直至永遠。

「我們也不想抗爭,但有更好的方法嗎 ?」

「其實我們並不想要採取激烈的抗爭手段去達成目的,但是不這麼做,又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去對抗這龐大的國家公務員體系呢?」林奎妙淡淡地說著。

以北門三井倉庫拆遷案為例,林奎妙提及雖然台北市政府高度重視此案,經過多次民間工作坊與公聽會討論,但在會議上的建議與討論都僅被列在會議紀錄上,僅此而已,實際上都沒有呈報至市政府,也因此社運夥伴必須採取其他方式讓社會大眾及媒體關注,對政府造成壓力後迫使其回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