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間老舊的戲院能驚豔全球電影圈?一張張「國寶級」電影海報,看見最動人的職人精神

2018-05-30 10:00

? 人氣

全美戲院因李安一句話受到關注,但關鍵仍是那充滿懷舊迷人氣息的手繪電影看板。(圖/張榮祥攝影,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因李安一句話受到關注,但關鍵仍是那充滿懷舊迷人氣息的手繪電影看板。(圖/張榮祥攝影,文化+提供)

三月黃花風鈴木綻開的溫暖午後,全美戲院打開大門,迎接魚貫而入的影迷,一對全身白衣、拿著相機在戲院對面按著快門的情侶,穿越民權路,走進戲院到處張望,詢問售票人員是否有賣電影手繪看板的明信片。表情有點靦腆的女生說,他們是從香港專程來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走過台南市舊市區「大井頭」,不經意地望向民權路兩旁手繪看板,目光很難再被移開,時光好似凝結在半世紀前台灣電影院林立的年代,國際導演李安口中的「全美戲院」就在眼前。

李安背書 老戲院風格令人痴迷

大井頭,這個從荷據時代流傳下來的地理名詞,雖已是過往,區域周遭卻混雜著台灣400年來不同的軌跡。喧囂遊客穿梭在荷據要塞普羅民遮城蛻變後的赤崁樓、鄭成功之子鄭經興建的祀典武廟,以及前身是明寧靖王府的祀典大天后宮之間,品嚐著道地風味小吃。

全美戲院夾雜在這些數百年古蹟之中,在歲月緩慢流逝之中已顯得有點渺小。儘管老台南人認為它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儘管有著南方影展開播的盛況,戲院前4面巨大的手繪看板,已很難激起眾人特別的悸動──直到李安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大放異彩,描繪學生時期留連全美戲院的記憶為止。

「似乎這個社會好像突然回過神一樣,痴迷全美保留的老戲院風格」,在全美戲院待了30年的吳俊誠說。

吳俊誠是全美戲院創辦者吳義垣的二兒子,原本想當導演,父親希望他看顧家族事業,吳俊誠也不囉嗦,退伍後就回家工作。事實上,吳義垣的3個兒子都是全美戲院的掌舵者,2個女兒出嫁前也在戲院中幫忙。

前幾年,全美戲院受到國內外媒體報導和電影業界的關注,聽到媒體又來訪,吳俊誠似乎習以為常,口氣一開始沒那麼興奮。隨著時間拉長,記憶中的點滴開始匯流,對戲院及電影的熱愛,又把消失的歲月拉回來,成為他口中的故事。

〈圖/張榮祥攝影,文化+提供〉
(圖/張榮祥攝影,文化+提供)

50年歷史 從首輪到二輪戲院

全美戲院最早的名稱是「第一全成」,由吳俊誠的5個舅舅在1950年合資開設,1969年才由吳義垣買下改名,吳俊誠記得很清楚,當天他幼稚園畢業,全家搬到戲院的2樓生活,一樓就是舞台和電影院。

全美戲院這棟老建築,吳家也不知是何時興建的,只知這棟建築兩側構造對稱,樓梯窄又陡,上下樓不容易,三樓還有黑色蝙蝠及海馬的浮雕,蝙蝠代表「福氣」,海馬象徵「多子多孫」。

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看電影是時尚的戶外娛樂,單是台南舊市區就有20多家戲院,對很多老台南人來說,全美戲院只是一家二輪戲院,2片同映,卻鮮有人知道,全美戲院曾經也有過短暫首輪戲院的時光。

輝煌歲月沒有持續太久,競爭對手太多,全美戲院面臨虧損,原本想要關閉,剛好遇上有位美商公司主管獻策,首輪行不通就改為二輪,吳義垣接受改變,讓全美戲院從谷底翻身,轉虧為盈,著實風光一陣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