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還是會零星夾雜著憂鬱與不安,我還是可以說服自己「是可以好起來的」,不只是身旁的人這樣對我說,而是打從心裡真正開始這樣認為。憂鬱症的大哉問一直都是:「到底會不會好起來?」如果把這個問題拿去問一般人,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輩子的疾病,無法真正治好;但我問了好幾個醫生,他們都說:「是可以好起來的。」
這可能跟對於「好起來」的定義有關:是要跟生病前一樣健康,還是找到跟憂鬱症共處的方式呢?對我來說,我自己經歷的是先有憂鬱傾向、接著生病,然後是接受治療並慢慢找到與憂鬱症共處的方式,相處相處著就習慣了,結果各種症狀也變得越來越輕微,到現在是康復到幾乎跟生病前一樣健康。所以如果你問我,我也會說:「是可以好起來的。」
雖然在生病過程中很難相信這件事,尤其當一陣一陣的焦慮、恐慌、憂鬱狂暴地襲來,整個世界都會變成黑白的。但是我覺得能從絕望走出來,開始有復原的希望是很重要的。一直很照顧我的主治林醫師在第二次看診時就跟我說了這個概念,並且提議我可以開始記錄我的緒,更客觀、數據化的觀察自己是否有進步。我後來試用了幾個App後,就開始固定用「Daylio」記錄每一天的情緒。只要有情緒波動我就會記錄一筆,一整天下來會有大概六到八筆紀錄。
這個App 從好到壞有分紅色(awful)、橘色(bad)、藍色(meh)、綠色(good)、青色(rad),我那時定的標準是「只要想死」就是記錄紅色、「覺得痛苦」是橘色、「憂鬱或焦慮」是藍色、「沒特別感覺」是綠色、「覺得有特別開心的事」則是青色。從2020年10月,我每天都使用這個App 記錄,一直到2021年5月,當我的紀錄幾乎只剩下綠色跟青色時,我才停止。回頭看這些紀錄,大則可以看到一整個月我的情緒波動,細則可以比較這個禮拜跟上個禮拜有沒有進步,或單日是因為什麼事而引發我情緒的正面或負面反應。可能因為我的腦已經習慣被YouTube 的數據綁架了吧,天天看著這些數據,反而讓我有了一些安全感。
10月到12月,我的紀錄上有著很多紅色的部分,這其中也包含了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事。
其中一個紅點,記錄的是我找了Joeman、魚乾、菜喳一起吃飯。那明明是一個明亮舒適的環境,也被朋友圍繞著,但是我吃到一半就被忽然的恐慌打中,只能跑到外面的廁所,縮在馬桶上哭了好一陣子才能回到位子上。
還有一筆紅色的紀錄,是我在練習了好久後,終於打起精神要拍一支影片,但是在架設好相機後,我發現自己連跟著腳本唸也一句話都唸不好,講了三四個字就會忘記後面要講什麼。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只能憤怒的捶打自己,直到妹妹把我的手握住,拜託我不要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