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學,千萬別劈頭就罵他!揭青少年焦慮障礙7大症狀,出現任何一個都要小心

2020-09-21 09:00

? 人氣

青少年焦慮障礙是一個發病率高,危害大的心理疾病。一般而言,焦慮障礙很難自癒,在得不到干預的情況下,它通常會持續終生,導致生活的幸福感顯著降低。更糟糕的是,由於過高焦慮帶來持續性心理壓力,會讓人更容易產生其他心理問題,比如憂鬱和酗酒。

與成人焦慮障礙相比,兒童和青少年焦慮障礙常常是隱藏的,很少得到診斷和治療。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兒童和青少年很少會主動向心理專業人員求助,也很少向父母傾訴自己的焦慮感受。對於兒童而言,認知的發展水平還不完全,所以難以對焦慮帶來的痛苦有清楚的自我感受,很難用語言表達「焦慮」這種感受。而青少年雖然已經具備用言語表達情緒的能力,但青春期正處於追求個性獨立的階段,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更傾向於把煩惱藏在自己心裡,而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也有很多情況是孩子雖然傾訴了一些痛苦的感受,但父母缺乏相關知識,認為孩子不過是軀體不適或者一時的情緒波動,沒能識別出孩子已經患上「焦慮障礙」。

因此,對於家長而言,了解青少年焦慮相關的知識,並能夠儘早識別孩子的焦慮障礙,對於幫助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什麼是焦慮障礙?

焦慮情緒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實際上它還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必要的一種情緒。作為一種指向未來的情緒,它是對潛在威脅的不可控的感覺而做出的情感反應,如擔憂、害怕、尷尬、驚恐等(Barlow, 2004)。它通常會帶來兩種行為反應,應激或者是迴避

正如一個原始人面對野獸時必定感到焦慮,同時他會自動地做出反應,不管是搏鬥還是逃跑,都可以幫他解除生命的威脅。因此,焦慮情緒是一種「古老、天生的警報系統」(Barlow, 2004),保護個體免受傷害,也為人類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動機的來源,適度的焦慮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很多人恐怕會認同,如果沒有deadline的話,你的很多工作可能會永遠躺在你的電腦裡

在兒童青少年的發展過程中,焦慮是在特定發展時期產生的非常正常的情緒體驗(如當兒童進入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青少年想要發展同伴或浪漫關係時對於社交情境的焦慮),大部分正常的焦慮情緒會隨著兒童發展的成熟而日趨減少(Muris & Field, 2011)。你很容易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因為與媽媽的分離哭得昏天黑地,而在青少年中因為不想和媽媽分離而沒辦法去上學的孩子就非常少見。

但是,當個體的焦慮程度過高,而帶來強烈的情緒痛苦、軀體症狀或嚴重的迴避行為時,焦慮就成為病理性的焦慮。對於青少年而言,病理性焦慮意味著青少年的焦慮水平不符合其發展水平應有的焦慮預期,並損害了社會功能的一個或多個領域(Kessler et al., 2005)。如果你看到一個孩子因為太過害羞而很難在人面前自然地講話,或是因為對學業表現過於緊張而有劇烈的情緒波動,甚至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那這些都可能提示他的焦慮水平超過了正常的發展水平。

焦慮障礙並不是一時的情緒波動,在焦慮的情緒背後常有一些歪曲的信念和價值觀在支撐著這些痛苦的情緒。在焦慮障礙的青少年中常見的歪曲信念有「在自己身上肯定會發生糟糕的事情」、「別人會嘲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必須做到最好,否則就沒有意義」等等。這些想法通常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不進行心理干預的話很少會自動消失,通常會越來越頑固,導致情緒的極度痛苦或者迴避(比如迴避上學、迴避社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