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讓FBI丟臉嗎?」馬蒂說。
「No。」長官回答。
「那你要我怎麼做?」馬蒂回應。
長官躺回椅背。那是一張1950年代的皮椅,坐在上頭的人一動,就會嘎吱作響。長官從眼鏡框裡凝視著馬蒂,接著幾不可見地點了個頭。他是老大。
「聽著,妳想當,就繼續當。」他說,「不過妳要回來好好工作,不能影響其他職務。」
一分鐘後,馬蒂走出辦公室,沒事了!
馬蒂的做法,有如當頭棒喝!馬蒂靠著逼出「No」這個答案,把上司推到由他自己做決定的境地,接著又請主管決定她下一步該怎麼做,進一步增強對方的安全感與權力感。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馬蒂不只接受「No」這個答案,甚至努力逼出「No」。
我最近參加一場銷售會議,問在場人士最怕聽到哪一個字。全部的人大喊: 「No!」對與會者來說—以及幾乎對每一個人來說—「No」只代表一件事:沒得談。
然而「No」不是那個意思。
「No」不是失敗。巧妙運用的話,「No」反而可以開啟前方道路。每一位談判人員,都必須修練到再也不害怕聽見「No」這個字,從此便能海闊天空。如果各位最大的恐懼是「No」,你不可能談判,反倒是「Yes」的人質,等著被戴上手銬,宣布玩完。
讓我們來揭開「No」的真面目。讓對方說「No」,其實是在肯定對方的自主權。「No」不是在行使權力,也不是在濫用權力;「No」不是拒絕,不是頑固不知變通,不代表談判結束了。
事實上,「No」通常可以開啟討論。愈快說「No」,就愈能看見先前沒看到的選項與機會。說「No」通常會促使人們行動,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可以保護自己,而現在機會正在溜走。
自從我幫自己揭開「No」的真面目之後,人們對於「No」的想法、觀點與包袱,開始令我感到奇妙。對我來說,這就好像是第N次看著1980年代的電影或音樂錄影帶。那個年代的事物讓我們很有共鳴,然而同一時間,我們也意識到那個世界,還有我們自己,早已遠離那個年代。
今日,我教學生看出「No」的真實面貌。「No」不但沒傷害到他們,也沒傷害到他們談判的對象,反而在你來我往的過程中,保護了各方利益。「No」帶來安全感、保障,還帶來主控感。「No」帶來行得通的協議。「No」是暫停、是助力,讓人有機會說清楚自己要什麼。
「No」其實有很多功能:
■「No」能讓真正的議題現形;
■「No」可以讓人免於做出無效的決定,也能修正無效的決定;
■「No」能放慢步調,讓人們真心接受自己的決定,以及自己達成的協議;
■「No」讓人們感到安全、有保障、舒服,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
■「No」可以讓每個人的努力有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