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更巧的,咖啡但凡被帶到別的地方,都不可能被開發出新的喝法,只有在葉門,在阿拉伯地區,人們才會花這麼大的工夫研究咖啡,把它變成飲料。因為葉門人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教義明確規定,禁止飲酒。但是不讓不代表不想,總有一些人對酒帶來的那種醉意和興奮感非常嚮往。越是禁止,他們就越是渴望。
怎麼辦?只能找替代品。這時咖啡豆出現了。人們發現,這個東西居然也能帶來類似喝酒的感覺。難吃不是問題,可以改良,磨碎了沖成汁,加奶、加糖。於是,咖啡理所當然就填補了人們需求的真空地帶,摩卡港也成為當時全球咖啡貿易的中心。
喝咖啡具有社會意義
但真正讓咖啡走遍全世界的是歐洲人,是歐洲人在南美洲建立了大規模的咖啡種植基地,把咖啡變成了一項巨大的全球貿易。但是歐洲人又不禁酒,他們為什麼會對咖啡同樣買帳?咖啡又是怎麼在歐洲社會紮根的呢?答案還在這個「癮」字上。只不過這回多了一層社會意義上的癮。
在咖啡進入歐洲之前,歐洲人最主要的休閒飲品就是酒。但酒喝多了會醉,醉了就會糊塗,糊塗就會誤事。但咖啡正好相反,越喝越精神。所以,歐洲人很快就接受了咖啡。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背後其實還有一層更深層的社會需求,就是人們對平等交流的渴望。這就要說到一個和咖啡密切相關的場所,咖啡館。
在當時的歐洲,咖啡館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聊天。人們喜歡在這裡點一杯咖啡,然後聊聊政治,談談宗教,平等交流,氛圍非常自由。可能會有人問,咖啡館出現之前,難道就沒有別的地方讓人聊這些話題嗎?
還真沒有。餐館顯然不合適,除了用餐時間,誰也不會整天泡在這裡。酒館更不合適,大家邊喝邊聊,很快就醉了,甚至還要打架,哪裡還談得上什麼思想交流?而且在這之前政治發育還沒到那個地步,平等交流還不是人們觀念裡已經有的東西。
十七世紀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就發布過禁令,禁止人們在咖啡館討論政治。但這項禁令在十一天後就取消了。因為以前人們沒嘗過自由民主交流的滋味,不知道暢所欲言是什麼感覺。但有了咖啡館之後,他們就愛上了這種感覺。想把一個已經出現的需求拔除,哪有那麼容易?
具體的癮可以戒斷,但是這個空白你無法根除
所以,什麼是癮?過去我們都認為,癮是人的內在生理需求,是人的某種劣根性,因為管不住自己才是癮。其實從咖啡的傳播歷史來看,正好相反,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不斷創造出來了一些新的空白點,這些空白點必須要某種東西去填補。至於是什麼東西,那反而是偶然的產物。只要人們在特定的場合需要興奮這種需求出現了,不管你是用茶、用酒,還是用可可、用咖啡,只要把這個空白填補上了就可以。
但是這些真空是剛性的,一旦被打開就必須得被填滿。具體的癮可以戒斷,但是這個空白你無法根除。最近聽到一個新聞,說印度人戒酒,居然要冒死去喝眼鏡蛇的蛇毒來填補這種空白。所以空白是無法根除的。
我想到黃執中說過的一段話,正好印證了這一點。他說,你的問題,就是他人的解決方案。比如,你覺得一個人抽菸很煩人,這是你的問題。但是你勸他戒菸是沒有用的,因為菸是他的解決方案,是他解決無聊和緊張的方案。除非幫他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否則,他抽菸這個問題就不會消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平安文化《將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羅輯思維【人文篇】我們總想靠「理性」來掌握世界,卻忘了人們其實更愛「聽故事」!》(原標題:什麼是「癮」?)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