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要耐震幾級才安全?結構工程師曝1重點:買房必問

2024-04-03 11:45

? 人氣

結構工程師認為,施工品質對房屋耐震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購屋前也最好選擇過往施工品質優良的廠商,如此下次地震來的時候,才可以安心一點!。(圖/記者爆料網)

結構工程師認為,施工品質對房屋耐震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購屋前也最好選擇過往施工品質優良的廠商,如此下次地震來的時候,才可以安心一點!。(圖/記者爆料網)

編按:花蓮2024年4月3日發生25年來最嚴重地震,最大震度有7.2的強度,也傳出四棟大樓倒塌。房屋買賣時「無懼7級強震」「SC鋼骨制震」「免震宅」台灣房市熱鬧滾滾,銷售文案推陳出新,在買房子的時候,你真的了解自己房子的耐震等級嗎?本文從結構設計的角度解析常見的建案銷售手法,帶你一起了解房屋耐震,至少在地震來襲時你可以安心許多!

耐震設計規範的規定

你知道下一個地震多久之後會來、震度有多大嗎?這個問題我想沒有人可以回答得出來。地震是一種機率問題,規模越大的地震發生機率越低,規模越小的地震發生機率越高,具體機率是多少,又對應怎樣規模的地震則有賴統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工程師在設計時,僅能依據人類所知「有限的歷史經驗」裡,去統計各種地震發生的機率,得出一個機率分布,接著再依據人類願意承受的風險大小,去選擇該風險下對應的地震力大小,就可以得出到底該用多大的地震力來設計房子。

依目前規範的規定:進行結構設計時,共有三種等級的地震需要考慮:

房子進行結構設計時,共有三種等級的地震需要考慮。(圖/作者提供)
房子進行結構設計時,共有三種等級的地震需要考慮。(圖/作者提供)

就算買到完全依照規範設計的的房子,有沒有可能有一天遇到大地震時產生倒塌?理論上是有可能的,完全是機率的問題。

那為什麼我們不要設計保證不會倒的房子?

因為沒辦法保證不會倒,再強調一次,地震完全是機率問題,人類的經驗有限,就算是歷史上發生的最大地震,也有可能被超越。而且每個人民都需要房屋,房屋是必需品,在訂定規範時必須同時考量經濟與安全,在中間取得平衡點。

以下舉例幾個地區設計地震對應的地震震度:

3地區設計地震對應的地震震度。(圖/作者提供)
3地區設計地震對應的地震震度。(圖/作者提供)

因為各地區地質條件、距離斷層遠近、過去地震發生歷史不同,各地的設計地震力大小也不同。不同地區的設計地震力會對應至相同的發生機率而不是相同的數值大小,花蓮縣玉里鎮的設計地震力雖然較台北市信義區大,但是以機率統計的概念來說,如果兩者都剛好滿足規範規定值,兩邊的房子是一樣安全。

要比較設計地震力大小,只有與相同地震分區的建築物比較才有意義,跨區比較等於是拿溫度計刻度去積雪深度。

相關報導:我家附近有地震斷層嗎?3步驟快查房子是否在斷層帶

房屋耐震等級

以廣告告示牌所在地台北市南港區為例,設計地震對應之有效地表加速度為0.24g,其中g = 重力加速度 = 981 cm/sec2,可計算得有效地表加速度為0.24*981=235 cm/sec2,以舊版地震震度分級表來說,約對應5級接近6級地震震度。

因此有許多雙北的建設公司,會在設計時將有效地表加速度提升至251 cm/sec2,這樣就可以在銷售文案上稱自家的房屋"耐震6級",實際上相較於鄰近的房屋,設計地震力只提升了251/235=1.067倍而已,並無顯著耐震能力提升。

20191218-中央氣象局宣布從明年起,將採用新的地震震度分級制度。(取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
中央氣象局宣布從2020年起,將採用新的地震震度分級制度。(取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

回到一開頭的建案廣告標語,號稱耐震7級代表有效地表加速度超過401 cm/sec2,也就是如同廣告所說的0.41g,以基地位於南港區來說,設計地震力較周遭一般建築物高出0.41/0.24=1.7倍有餘,要額外付出更多的建築材料成本,此種耐震標準高過周遭的政府機關建築物及任何緊急避難相關設施,如果我住在南港,發生大地震可能真的會跑去那邊避難了。

在購買房子時,與其詢問耐震幾級,我們可以詢問銷售人員該棟房屋於設計時,相較於規範基準是否有特別提高設計地震力,如果有的話是提高了多少,藉此了解該建築與鄰近建築物耐震能力的差異。

此外,有一張好的藍圖還需要經驗高超的工匠,除了設計地震力外,施工品質也對房屋耐震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購屋前也最好選擇過往施工品質優良的廠商,如此下次地震來的時候,才可以安心一點!


作者簡介|Tate

被夢想耽誤的結構工程師:分享你想知道的房屋結構知識、加密貨幣相關心得、自我成長歷程

Facebook:https://fb.com/StructureInLif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生活中的結構工程(原標題:耐震幾級的房子才安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