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人的一生最有價值的投資是對教育的投資(這其中也包括財商教育)。大學階段是人成長、成熟的關鍵時期。在〈財富來自努力工作〉一章,我探討了中學生是否還要勞動的問題。學習和勞動並非零和賽局,中學生還是應該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還是可以利用各種機會適度地在外打工或實習。中學生勞動還有一個很重要、很現實的作用就是為上大學存錢!
對於多數中國家庭來說,孩子上大學四年的費用都是不小的開銷。在國立大學,普通科系的學費為一年幾千元人民幣;藝術類、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科系學費要高不少。加上生活費、住宿費、書本費等,一年下來的開銷會有幾萬元人民幣。如果孩子以後要出國留學,家裡的開銷更要多出很多。
如果孩子能夠在中學六年期間透過自己努力存錢幫助家裡減輕一點經濟負擔,對父母、對孩子都有益處。即使家裡很富有,不差錢,讓孩子負擔哪怕很小一部分的上大學費用也是明智之舉。
父母給錢愈多,孩子成績愈差
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rced)的社會學教授蘿拉.漢密爾頓(Laura Hamilton)在深入研究了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後發現:父母對孩子上大學的財力資助愈大,孩子在大學階段的成績就愈差。這種「父母資助力度―孩子大學成績」之間的負相關性在最富有家庭群體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漢密爾頓教授推測這種負相關性背後的原因是,那些從父母那裡要多少得多少的學生可能沒有那些不得不權衡財務投資和大學教育回報的學生那麼認真對待自己的教育。她在採訪一些家長後還發現,如果父母只是支付孩子上大學的費用,而沒有好好地教導孩子對自己的教育承擔起責任,孩子的大學成績就相對較差。
我在布蘭迪斯大學讀博士的時候,有位美國同學叫傑瑞米(Jeremy)。我是在中國國內讀過碩士並工作兩年後才出國讀博的,而傑瑞米是大學一畢業就直接讀博士的。他的父母是做卡車運輸生意的,根據他描述的生意規模,我推測他家裡比較富有。
雖然他和我一樣,都是拿全額獎學金的,但他平時生活非常節省。有次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麼,他說他要還大學期間的學生貸款。我問他為何他父母沒有幫他支付上大學的費用。他說他們家沒有這樣的傳統,父母的錢是父母的,他父母事實上幫忙付了部分學費,他自己需要想辦法解決剩下的花費。
兩點半起床的報童
數學家出身的傳奇基金經理愛德華.索普(Edward Thorp)小時候家裡很窮。他從小就不得不努力賺錢和存錢。在八、九歲的時候,他爸爸有次給他5分錢讓他將人行道上的積雪鏟掉。他覺得這個生意不錯,於是和所有鄰居都談成了同等條件的生意。結果在整整一天筋疲力盡的鏟雪工作之後,他賺了幾美元,幾乎是他爸爸當時日薪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