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由炎夏轉而入秋,這時節氣溫適中,很多人喜歡在這時節散步、登山、休閒,因為天氣涼爽,走起路來不會動不動就汗流浹背,讓人感到不舒服。可是,偏偏到了這節氣,許多人出現腳無力等現象。
所謂「樹老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平常走在路上,看到許多老人移動步伐時,無論是向前移動或是舉高後踏出,都顯得緩慢,且不容易,然而,這已不僅是老人才有的現象,甚至可說與實際年齡無關,很多人都有起床時腳很沈重、腳後跟痛到無法直接著地、靜脈曲張、無法大步前進、腳抬不高、腳底筋膜發炎、腳踝容易扭傷等問題。而時節入秋冬,這情況愈顯嚴重。
事實上,腳由腰以下是整體的下焦循環結構。當我們的腳出現上述現象時,一定要從全面檢視來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未老先衰。
記得曾經看過一本談食療的古籍,其中提到一個例子。蘇東坡的弟弟蘇轍食用栗子治好了腰酸腳軟。他因為年老陽氣漸漸衰退,腰酸腳軟而痛苦不堪,後來得到一個「舊傳方」,就是食用板栗。一般中老年人每日早晚各吃風乾的栗子5–10枚,可有效預防和治療腎虛、腰酸腳痛。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由飲食的觀念切入。事實上,70%慢性病都是錯誤飲食、傷脾胃所引起。
此外,在調整飲食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便是細嚼慢嚥。當我們留下時間,慢慢享受食物時,得以開發唾液腺體,藉此增加吸收力。當吸收力增進時,養脾得以「提陽造血」。
提陽養脾造新血4方式:
1.吃烤餅去脾濕
2.吃蒸飯練咀嚼生津
3.吃神燒飯增強體氣
4.配火神醬增強體熱
八正文化社長陳昭川先生長期在講座中談到最為關鍵的養生觀:「百病起於寒,根治除陰邪;好轉起於陽,養脾造新血;破陽先傷胃,脾濕氣機下降;衰退已傷腎,濕濁不清。」
其意指,我們需要給予身體溫陽的環境以助氣血循環,帶動五臟六腑整體生機,反之,當身體濕寒影響運行,導致氣血不足,或循環怠滯時,將是百病漸起的真正原因。
平日照顧好自己的飲食,注意保暖、飲食、睡覺不貪涼。如能養好胃,便能養血養筋養骨,擁有好腳力。
作者介紹|仲美藍
八正文化總編輯,幾年前出版《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一書,自此在臺灣、香港、馬來西亞等華人地區致力推廣顛覆傳統、打破多喝水飲食迷思的概念,海內外許許多多讀者藉此得以改善身體宿疾、重獲健康。與社長陳昭川先生一同創辦澐知道瑜伽教室並教授「提陽智慧斷食課程」,提倡及推廣提陽造血論,經常行腳於山林間親吻大地,同時擔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為什麼秋天走路雙腳感覺比較無力?)
責任編輯/趙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