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六十四歲這一年,三十七歲的孫權寫了一封信給他。
這是東漢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距離赤壁大戰已過去了十一年時間。此時,儘管在爭奪漢中的戰爭中敗給了劉備,但是曹操卻聯合孫權在樊城之戰中擊敗了關羽。襲取了荊州大半地區的孫權,此時則獻上了關羽的人頭,並且寫信慫恿曹操稱帝。
在將孫權「稱說天命」的信傳給內外群臣看了以後,曹操笑著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架爐火上烤啊!」(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儘管不是皇帝,但曹操此時距離皇帝,只是差一個名分而已。
當時,曹操已基本統一北方地區,儘管秦嶺、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分別被劉備和孫權占據,但這些地方在當時開發程度仍然較低,在人口、經濟、軍事等方面遠遠無法與北方地區相比。
而自從在建安元年(一九六年)迎漢獻帝前往許縣(今河南省許昌市東)後,曹操此後的政治造勢越來越火熱:
赤壁之戰當年(二○八年),曹操先是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四年後(二一二年),五十七歲的曹操在漢獻帝面前,開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仿漢丞相蕭何故事;又一年後,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年),在曹操僚屬的鼓噪下,漢獻帝更是被迫晉封五十八歲的曹操為魏公,並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不僅如此,魏國還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到了建安十九年(二一四年),曹操又變出了新花樣,讓漢獻帝封「魏公(曹操)位在諸侯之上」。
但曹操的野心仍不滿足,到了六十一歲這一年(二一六年),漢獻帝更是被迫將曹操從公爵提升為王爵,從魏公晉封為魏王,並且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
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年),六十二歲的曹操更是以「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的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
而「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的曹操,此時早已位極人臣,在禮儀上已與皇帝完全沒有兩樣,他缺的,只是一個皇帝的名分而已。
所以兩年後,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心懷鬼胎的孫權在斬殺關羽、被曹操表為荊州牧之後,作為政治交換,孫權馬上寫了封鼓噪「勸進」稱帝的信給曹操,惹得曹操騷動不已。
但曹操很精,至死,他都堅持不稱帝,沒有邁出公開「篡逆」的最後一步。
事情都辦到了這個份上,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儘管在稱帝的道路上步步挺進,但曹操的大後方,其實一直不穩。
作為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曹操一直有個難以言說的隱痛,就是他出身於宦官家族: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前後歷經四代皇帝,被封為費亭侯,是炙手可熱的大宦官;曹操的父親曹嵩此後更是繼承了費亭侯的封爵,並且透過賄賂「捐錢一億萬」而被封為太尉,一度位列「三公」之一。